來源:中國文化報時間:2025-09-26
□史春月

運城工藝美術館展出的鳳凰頭簪 記者 劉亞 攝
愛美之心,古來有之。飾品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我國古代首飾根據佩戴部位,一般分為頭飾、頸飾、臂飾、手飾等。其中,頭飾尤為繁復華麗,包含多樣飾物。簪釵是最典型的頭飾,一般單股為簪,雙股為釵,二者雖在形制、佩戴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但是外觀上有相似之處,因此常被放在一起提及,共同構成古人鬢間的獨特風景。
古代男女皆可插戴簪。男子用簪以素面為主,漢代開始出現云頭、龍紋等裝飾,主要用來固定發髻或冠冕,用簪意味著成年,即“冠禮”。秦漢至明清時期,成年男子的簪多為貴族和士大夫階層專用,代表著身份與地位,材質多為金、玉,形式有直接固定頭發的束發簪、固定冠冕的冠簪等。
女子所用簪釵,形式和材質更加多樣,金、銀、玉、木乃至象牙、犀角等材質皆有。早期的金銀簪釵多為素面,方便打出鋪號、工匠、成色、重量等內容,宋代開始在釵梁處裝飾竹節紋或花卉紋。宋代文學作品中所提到的“關頭”,指的就是當時女性常用的頭飾——折股釵。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簪釵,女子頭飾還包括各種冠冕、帽袷等,被統稱為“首服”或“首飾”,也稱“頭面”?!邦^面”這一說法,最早出現在宋代。隨著儀禮制度的演變,明代開始,頭面包含的種類、插戴的位置,甚至不同場合應佩戴什么飾件,都有著一定的規范或約定。
明代,簪釵一般并非直接插在頭發上,需要借助特髻或?髻。特髻是一種假髻,形似一個尖頂的圓框扣在頭上,將發髻罩在框內,髻上插戴各種飾品。 (《中國文化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