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史>

古代的藥臼和藥杵

來源:聯合日報時間:2025-09-26

□呂冠蘭

運城博物館《本草擷華 中醫藥文化器具展》展出的清代搗藥罐 記者 劉亞 攝

制作中藥時,經常可以看到一個帶蓋子的罐子。蓋子中間有圓孔,有一根圓棍子可以穿過,并在罐子里將藥材搗碎。這便是搗藥罐和搗藥棒,在我國古代,搗藥罐和搗藥棒也被稱作藥臼和藥杵。

事實上,藥臼的功能和今天仍在使用的搗蒜工具蒜臼較為相似,都是將塊狀物體搗碎所用。藥杵之杵,也即“鐵杵磨成針”之杵,現在稱“鐵棒磨成針”,其實是一樣的,杵即為棒。

臼和杵在我國出現的年代較早,在《易經·系辭》中便有“斷木為杵,掘地為臼”的記述。《易經》的爻辭相傳為周文王或周公旦所作,或者二人合作,無論哪一種說法,爻辭產生的年代當在商末周初之時,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歷史。將臼杵當成藥臼和藥杵的歷史差不多和中醫、中藥的產生時間相同,因為出現中醫和中藥,就會有藥材加工的過程,需要將藥材搗碎,出現藥臼和藥杵也就順理成章了。有歷史記載的藥臼和藥杵是在東漢時期,東漢醫圣張仲景在制作烏梅丸時曾寫道:“納臼中,與蜜杵兩千下。”張仲景使用的大概便是專門的藥臼和藥杵。不過,藥臼和藥杵并非貴重之物,只是制作中藥時所使用的工具,因此流傳下來的不多。但從今天流傳的藥臼和藥杵來看,其制作材料極為豐富,有木制、石制、鐵制、銅制等,以結實耐用為主要目的,好看不好看倒是其次。 (《聯合日報》)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