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史>

古琴的韻味與風骨

來源:文明時間:2025-09-22

□王超

鹽湖區博物館展出的清代七弦琴 記者 劉亞 攝

“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唐代劉長卿的《彈琴》一詩描述了古琴天生的韻味與風骨。古琴,又稱琴、瑤琴、七弦琴,還有綠綺、絲桐等別稱。在我國古代樂器“八音”中,古琴屬于“絲”——用絲弦來奏響的樂器。“士無故不撤琴瑟”,古琴獨具的東方風韻歷來為文人所尊崇,并被尊為“國樂之父”“圣人之器”,位居古代樂器之首。

論起古琴,想必大部分人都會率先想起春秋戰國時期,伯牙、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善琴之人俞伯牙彈琴,無論“巍巍乎若泰山”,還是“洋洋乎若江河”,其好友鐘子期皆心領神會。鐘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絕弦謝知音。成為后世無數人渴望的“高山流水”之交。

音色深沉、余韻悠遠的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被稱作“樂器中的活化石”。《警世通言》中載:“此琴乃伏羲氏所琢,見五星之精,飛墜梧桐,鳳皇來儀……取中一段叩之,其聲清濁相濟,輕重相兼。此乃瑤池之樂,故名瑤琴。”3000多年前的《詩經》出現了古琴身影:“琴瑟在御,莫不靜好”(《女曰雞鳴》)、“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鹿鳴》)等,令人追想。

作為文士雅玩,古琴的各個部分都充滿了文人情懷。富有詩意的古琴名常鐫刻于底板靠琴頸之處,在龍池、鳳沼之間鐫刻的文字則稱為“琴銘”。琴漆有斷紋,是古琴久遠的標志。有斷紋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觀,更為名貴。

 (《文明》雜志)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