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咬文嚼字時間:2025-09-22
□陳壁耀

中心城區盬街的劉、關、張桃園三結義雕像 記者 劉亞 攝
異姓之間結為兄弟或姐妹,民間舊時多行八拜之禮,結拜之后互相就稱“八拜之交”。
但據北宋徽宗時文人邵伯溫所說,這八拜之禮最初是小輩對父輩親朋好友所行的大禮。邵伯溫在其所著《邵氏聞見錄》卷十中說了一個故事:國子博士出身的李稷為人傲慢,當漕官時,對留守北京的大臣韓琦很不敬重。韓琦秉性寬厚,并不計較。但后來文彥博替代韓琦出任北京守備,還沒上任就揚言說,李稷之父是我門客,聽說李稷對魏公沒有禮貌,一定是父親死了缺失家教才如此的,我一定要給他點教訓。所以到北京后李稷上門來拜謁,就故意讓他在客廳里等候很長時間。見面時又很不客氣地說:“你父親是我門客,你就對我拜八拜吧。”李稷因輩分低不敢造次,就向他拜了八拜。
這是見諸文獻的有關“八拜”的出典。就此記載看,八拜最初似乎只是世家子弟謁見長輩時所施行的大禮。
行禮何以要多至八拜?有一種看法以為,這是就地理方位的八個方向——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而言的。之所以要對著八個方向下拜,其用意據說是要告知天地各方的神靈,讓他們都來見證。
至于稱異姓結拜的兄弟姐妹為“八拜之交”,則據說又是源自人們所崇敬的八種異姓之交的。
這異姓之交的第一種就是“知音之交”。說的是春秋時俞伯牙善鼓琴,而鐘子期善聽琴,能分辨其琴音之或“志在高山”或“志在流水”。是為知音之交。
第二種是“刎頸之交”。說的是戰國時趙將廉頗,因藺相如完璧歸趙后位居自己之上,于是揚言要羞辱他,而藺相如則以國事為重處處避讓,廉頗于是深受感動,“肉袒負荊”登門謝罪而結為刎頸之交。
第三種是“膠漆之交”。說東漢陳重和雷義兩人情深意篤,有逾膠漆,鄉諺因此有“膠漆自謂堅,不如雷與陳”的贊譽。
第四種是“雞黍之交”。說東漢范式在他鄉曾與張劭相約兩年后去劭家相會。屆時劭設酒候之,他母親認為兩年之前又是千里之外的約定,不一定會來。張劭卻堅信范式一定不會負約,范式也果然守時而至。舊時稱饗客的飯菜為雞黍,借指深厚的情誼。
第五種是“舍命之交”。說春秋時羊角哀與左伯桃聞聽楚王賢而結伴同往,誰知途中為雨雪所阻,而干糧已所剩無幾。伯桃感到無法保全兩人的生命,就毅然把衣糧并在一起給了羊角哀,自入空柳中饑寒而死。
第六種是“生死之交”。民間傳說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是為“生死之交”。
第七種是“管鮑之交”。說春秋時鮑叔牙與管仲相善,因深知其賢而對他分財利時多自取等行為皆“不以為言”而“終善遇之”,管仲因此感慨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第八種是“忘年之交”。說漢朝禰衡還不到二十歲就顯露出了非凡的才氣,其時已五十歲的孔融,就不計輩分和他老幼相交。
所以,謂凡八拜之交的兄弟姐妹,互相之間必須是感情深厚的,是志同道合的,是真誠守信的,是可以絕對信任的,也是不計輩分大小的,關鍵時刻更是愿意為對方舍棄一切乃至生命的。
(《咬文嚼字》)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