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間:2025-09-19
陳益
在中國古代,牙簽也稱“剔牙簽”,之外,還有叫柳杖、剔牙杖、嚼楊枝、牙杖、桃牙的。牙簽的品質主要有木制、竹制、骨制和金屬等類別。木制和竹制的牙簽屬大眾類,而骨制和金屬制成的牙簽則比較高檔。據說唐朝時期的貴族喜歡用類似鋼筆帽的金屬,制作一個小圓筒,一頭掛著許多小小鏈子,鏈子上系著剔牙杖、鑷子、挖耳之類的小物件,只要收緊鏈子,小物件就能恰好全部收進小圓筒,非常精致。
中國使用牙簽剔牙的歷史距今超過3000年了。據《安陽輝縣殷代人牙的研究報告》披露,戰國時期,就有人使用動物骨頭制成的牙簽了。《禮記·曲禮上》中提出“毋絮羹,毋刺齒”。“刺齒”就是剔牙,意思是吃飯時不能當著眾人面來剔牙,否則有傷大雅。到了漢魏,使用牙簽剔牙已十分普遍。1979年,在江西境內發現三國東吳高榮墓中有一支精美的黃金牙簽就是例證。據說曹操就特別喜歡剔牙,《陸士龍·與兄平原書》記載:西晉人陸士龍曾看到曹操生前遺物中有“剔齒簽”,于是花重金買下當作禮物送給陸機。陸機收到后非常開心,回信夸贊弟弟所送禮物太貴重了。古代還把“牙簽”當書籍。因古書多線裝,牙簽就成了卷軸邊鎖孔里的別子,故而成了書籍的代名詞。有詩為證,如蘇軾“讀遍牙簽三萬軸”;又如紀昀“檢校牙簽十萬余”等,把牙簽與書籍等同,既說明漢字的博大精深,又折射出小小牙簽內含的深厚文化底蘊。 (《重慶晚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