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12-05
■李恩虎
今年6月初,在一片點贊之聲中,我在“奔六”之年拿到了駕照,又恰逢購買新能源汽車優惠政策的出臺,我趕緊著手買車,半個月后就有了自己的“座駕”——比亞迪海鷗。我的代步工具隨之發生了歷史性變革。
駕駛著自己的愛車,穿行在滾滾車流之中,我心中有一種從未體驗過的成就感,在享受驅車出行之快捷便利的同時,不由回想起數十年來代步工具的變遷,暗自感慨,思緒萬千。
20世紀80年代初,在村里,“飛鴿”“永久”牌自行車可是最高檔的代步工具,人們視為心肝寶貝似的,一般都不舍得外借。記得1983年的一天,我騎著哥哥結婚時新買的自行車外出閑逛,突遇滂沱大雨,淋了個落湯雞,自行車上也沾了好些泥巴,惹得嫂子心疼了好幾天。
1986年,我參加了工作,攢了幾個月工資,終于給自己買了一輛自行車。我先是在十里外的鎮上上班,后來又調到縣城,兩輪自行車陪伴我度過了青春歲月。那時候年輕力壯,不管是路途遠近、路況好壞,總是腳踩風火輪似的,一口氣到達目的地,不覺得疲累。
90年代初,摩托車閃亮登場,成為時尚新潮的交通工具。但其價格不菲,一般人還真買不起。那時候,我記得最犯愁的事情,便是向別人借騎摩托車,一旦人家應允,則喜不自禁,縣城回老家來回一百里,騎在摩托車上,一路飛快,好不開心。
千禧年之初,我先是一咬牙買了一輛二手的踏板摩托車,因為太耗油,維修也麻煩,不到一年工夫就轉讓他人了。次年又籌資五千余元,買了一輛本田125型摩托車,可惜不到半年就丟失了。不得已,開過年,又買了一輛大陽90型摩托車,騎行了好多年,雖說動力不如前者,但是輕便省油。那時候,人們的代步工具以摩托車為主,放眼望去,大街小巷都是各色各樣的摩托車,誰能想得到若干年以后,摩托車又會被電動自行車取而代之了呢?
記得十幾年前,在我們這個小縣城,家庭轎車還是鳳毛麟角、寥寥無幾,誰家里要有輛小汽車,別人定會嘖嘖稱羨。后來不過三五年工夫,小轎車開始走進尋常百姓家了。人們像前些年考摩托車駕照一樣,又紛紛找駕校報名,學開車、考駕照。彼時,大家在一塊交流最多的,就是考駕照的心得體會。
那些年,時常有人鼓動我考個駕照,可我就是無動于衷,置之一笑而已。一來是工作繁忙,無暇顧及,還有就是膽小謹慎,心存忌憚,不敢開車。同事們紛紛拿上駕照,開上新車了,我只是把代步工換成電動自行車,出門只能蹭別人車,回老家時常勞駕朋友開車送行,多有不便。我時常自嘲:這輩子怕是不會開車了,與開車無緣了吧。
今年開春,我突然覺得此生不應該留有遺憾,必須學會開車。就在我躍躍欲試的時候,又有人勸我打住吧,年齡偏大了,不要盲動。我心一橫,豁出去了,開弓沒有回頭箭,全力以赴學習備考。我克服記憶力下降等諸多困難,反復刷題,強化記憶,看視頻、做筆記,還專門搞了一個錯題本,又借別人的車親手操作。吃得苦中苦,功到自然成,在所有科目考試中,我都是“一把過”,一路綠燈,順順當當拿下了駕照。我不由想到一句話:不逼一下自己,你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潛力有多大。
撫今追昔,我深切體會到:自己近半個世紀代步工具的變遷,折射出來的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活的今昔巨變。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什么不可能的。我想:在當下這樣一個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每一個人都應該把握自己,積極上進,緊跟時代潮流,才不會落伍。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