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11-30
記者 楊穎琦 文圖
為城市的街道來點關于家鄉和青春的記憶,為鄉村老屋的磚墻涂上絢麗的色彩……今天,越來越多的墻面彩繪出現在運城的大街小巷,點亮著人們每天經過的道路。這些充滿城市記憶的圖案和色彩都出自他們之手——墻繪師。近日,我們走近“95后”回鄉墻繪師王瑩,聊一聊她的墻繪之旅。

王瑩與她的墻繪作品
為城市增色
一手托著調色盤,一手握著畫筆,蘸取調配好的顏料后,在粉刷一新的墻壁上開始作畫……在中心城區一面白墻上,“95后”墻繪師王瑩正聚精會神地畫著。勾勒線稿、調試顏色、涂抹填充、突出線條,經過3個多小時的繪畫,一個俏皮中帶著威武之氣的Q版關公躍然墻上。
放下手中的顏料和畫筆,王瑩站在遠處細細打量自己的作品,看哪里的細節還需要再調整一下。每次墻繪前,王瑩都會先手繪或者在電腦設計好草稿,到了現場,先用粉筆將圖案的線稿描出來,然后再一層層上色。“繪制墻繪非常考驗美術功底和經驗,看似簡單的幾筆,其實需要非常多的精力。”她說,“我們墻繪時經常一做就是連續5個小時以上,一會站著,一會蹲著,今天的圖案相對簡單,所以時間少了一點。”
即使頂著初冬的冷風作畫,王瑩卻一點也不覺得冷,畫完之后還開心地與“關公”合影。
王瑩和墻繪的緣分,源自于她的愛好。從小就特別喜歡畫畫,學校的黑板、家里的廢紙都是她的草稿紙,也是這份熱愛,促使她選擇了室內設計專業。畢業后,王瑩留在了上海工作,方向鎖定了墻繪方向。

王瑩與她的墻繪作品
剛開始工作時,即使不是很大的空間,在初出茅廬的王瑩看來也是不小的挑戰。在一次次失敗、重來的過程中,她的繪畫能力和空間布局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墻繪工作地點不固定,剛開始工作的她跟著老師東奔西跑,有時是在上海的某一條街道,有時又在杭州的一個村子里,就這樣,她的職業墻繪之路開始了。
在工作中,王瑩也看到了自己與別人的差距。為了鞏固自己的繪畫水平,在工作之余,她報名參加了藝考生集訓班,在老師的教導下深研基本功,進行再一次的學習、鞏固。
美麗的風景、可愛溫暖的Q版人物、栩栩如生的小動物……隨著時間的推移,王瑩的筆觸越來越熟練,扎實的繪畫功底為她打開了知名度,筆下的“畫布”面積也越來越大。于是,學校、景區、購物中心、私人茶室、飯店、小街小巷,到處都有王瑩的身影。而她的作品畫面豐富、色調明艷,路過的匆匆行人也經常為此停下腳步,為之驚嘆。
在外工作的這幾年,王瑩看到了外面世界的廣闊,也看到了家鄉的市場。“那些大城市有的,我的家鄉也可以有。”2023年年底,思考再三的王瑩決定回到家鄉開一間自己的工作室,在家鄉開啟自己的墻繪事業。
為鄉村添彩
回到運城后,王瑩在經營工作室的同時,也在短視頻平臺上注冊了一個名為“螢火蟲壁畫”的賬號,開始分享自己回鄉后的點點滴滴。在“鄉村改造第一期”的分享視頻下面,獲得了很多陌生網友的好評。
談起這次“鄉村改造”的想法,王瑩坦言來源于網絡。“經常在網上看到大家改造鄉村的短視頻,看著視頻里那有些老屋或者墻面在大家的努力下煥然一新,就也想嘗試一下。”就這樣,她回到老家鹽湖區上郭鄉上郭村,用畫筆為鄉村增添一抹亮麗的色彩。
洗筆、調色、勾線、繪圖、墻繪創作,這幅5米寬、6米高的“溫暖大熊”花費了她一周的時間。這期間,王瑩在腳手架上爬上爬下數十次,對此,她從不抱怨。幫她拍視頻記錄的小伙伴也說,王瑩特別能吃苦,一旦開始就會全身心投入。也是這次,爺爺奶奶對她的職業更加了解,也更支持她的工作。
不忙的時候,王瑩特別喜歡去運城博物館和永樂宮等地晃悠,一來看看優秀的繪畫作品,二來研究繪畫的理論知識,“如何在中國傳統的山水畫、人物畫等經典題材中,融入現代的思想內涵和明亮色彩,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一直是我思考的重中之重。”她說。
一半是古樸的城市,一半是時尚的行業;一半是沉靜的鄉村,一半是鮮活的年輕人。深耕墻繪10年,王瑩已經數不清自己畫了多少平方米,她也一直熱愛著自己的職業,她表示:“墻繪師是個自由的職業,能用自己的所學,把城市打扮得絢麗多彩,自己挺自豪的。”
“用筆觸為城市添色彩,既美化了城市環境,增加了文化新元素,也向大家傳遞了積極向上的價值觀,確實挺酷。”王瑩說,“一個人的力量是很微小的,我也希望未來可以有更多年輕人加入到為家鄉‘上色’這件事情中來,大家分工合作,盡情分享,讓更多人看到我們的家鄉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