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11-30
楊穎琦
很多年前,“聽書”還只是傳統閱讀的補充形式,到今天,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聽書、聽劇、聽播客……“聽”已經成為很多年輕人的一種生活方式,用聲音來拓展他們的認知邊界。
當短視頻“占領”人們大量注意力的同時,也有一部分人選擇解放雙眼,利用通勤、開車、運動、睡前等時間聽播客,用聲音來陪伴。“聽了就能長腦子”“真心建議所有想要打破信息差的人都去聽播客”……年輕人不僅聽播客,還把自己喜歡的播客分門別類,制成“聽單”分享到社交平臺上。
播客其實類似于“廣播”的變體,出現初期,網友們將網上的廣播節目下載到自己的便攜式數碼播放器中隨身收聽。2021年6月,在《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中,“播客”就入選了2020年高頻詞語范圍。不必端坐在電腦前,也不必實時收聽,享受隨時隨地的自由,對于年輕人來說極為方便。
休閑放松、獲取知識和情緒陪伴是人們選擇收聽播客的三大主要目的。在那些播客軟件中,既有適合深度思考、了解歷史文化知識的內容,也有探討生活方式、分享成長經驗的對話及訪談,還有一些搞笑脫口秀及情感療愈內容,放松又治愈。低成本、少負擔、充分利用碎片時間也是很多年輕人選擇聽播客的主要原因之一。
隨著中文播客由小眾走向大眾圈層,播客的聽眾人數也在逐漸擴展。今年發布的《2023喜馬拉雅中文播客生態報告》顯示:2023年平臺中文播客的聽眾數超過了2.2億,相當于每10個網民中有2人聽播客。
2024年,“播客熱”也在年輕人中持續升溫。近日,喜馬拉雅聯合日談公園、益普索發布的《2024年播客行業報告》顯示,超八成受訪的播客用戶每周收聽播客時長為3天及以上;76.2%受訪者在一天中會收聽半小時以上,相當于至少刷60個短視頻或瀏覽10篇公眾號文章;近四成受訪者一天收聽播客超過1小時,相當于1集長綜藝或近2集電視劇。
便捷、沉浸、陪伴,上班族妙妙用三個詞來形容聽播客的體驗。“無論是在運動、做家務,還是在上班路上,播客已經成為我最忠實的‘朋友’。尤其是在談話類播客中,幾位嘉賓圍繞某個特定的主題展開對談,他們或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或闡述自己的觀點。這些都是現實生活中接觸不到的。”她說。
在年輕人意識到自己可能陷入到短視頻“信息繭房”的當下,播客的出現就像是一個為他們量身定做的信息獲取渠道。在這里,不需要耗費太多精力,只需要聽聲音就好。而形形色色的播客內容,不僅拓展的他們的認知邊界,更讓很多年輕人在播客中找到情感共鳴,獲得陪伴。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