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12-02
□記者 楊穎琦 文圖

文物名片
主角:綠釉三層廡殿頂禽鳥御人陶樓
出生時間: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
尺寸:通高84.5厘米、底層高29厘米
出生地:平陸縣圣人澗鎮
藏寶地:運城博物館
“黃帝時為五城十二樓,以候神人于執期”“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
根據文獻記載,我國春秋時期已有高臺建筑,戰國時期就已有了樓。那么這些存在于古籍文獻中的“樓”到底長什么樣子?我們又將如何去尋找關于它們的歷史印記呢?其實,在運城博物館,就有關于漢代“高樓”的實物見證。
在運城博物館館藏珍品中,有一件出土于平陸縣圣人澗鎮的東漢綠釉陶樓。它通高84.5厘米,分三層,層間設腰檐;通體施綠釉,釉色均勻,色澤明亮,在燈光的照耀下,整個樓閣都在熠熠生輝。
據專家考證,這座綠釉陶樓整體為兩漢時期特有的“重樓”結構。閣樓頂為廡殿頂結構,有短屋脊,每層的屋檐下都飾有“一斗三升”斗拱結構;閣樓下有水池,水池邊緣和水池中央有鳥類8只,一層到二層的檐角下有4只動物支撐平衡,二層欄桿角各有一名武士,手端弩機,守護樓中賓客的安全,二層有4個人圍席而坐,三層有兩個人對面而坐,或在討論,或在觀景。各層欞條窗與天窗的設計使用,更使整體建筑大方雅致。
也許有人會好奇,這樣的陶樓是用來做什么的?
其實,陶樓是樓閣形式的建筑明器,明器即“冥器”,是墓室主人去世時的隨葬品。兩漢時期推崇儒家思想,提倡孝道,盛行厚葬,加之當時“事死如事生”喪葬觀念的流行,人們普遍認為逝者生前的財富都應隨葬墓中。因此,漢代很多隨葬品的設計都是源于對現實物品的模仿,陶樓也不例外。而這些隨葬品到了今天,陳列在博物館中,為我們了解祖先的生活狀態提供了充足的實物證明。
“西風殘照,漢家宮闕?!笔O一時的兩漢王朝在我國封建社會歷史上曾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就東漢時期“樓”的研究,考古學家孫機就曾寫道:“城門有譙樓,市場有市樓,倉儲有倉樓,瞭望有望樓,守御有碉樓?!绷攘葦嫡Z便可看出當時的建筑盛況。
從現在的考古發現來看,出土陶樓的分類從形制上可分為樓閣式、重屋式;從功能上來看又有陶倉樓、陶水榭、陶望樓、陶塢壁等。運城博物館館藏的綠釉陶樓就屬于陶望樓的一種。
兩漢之交,開始通行重樓建筑。這件陶樓已表現出梁架承重、坡屋頂和建筑方形平面組合等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分層配置平坐、腰檐,起到遮陽、避雨和憑欄遠眺的作用。同時,高聳的樓身形成了有節奏的挑出、收進,產生了明暗虛實的對比。
就是這樣一座小小的陶樓,層次分明,結構精巧。通過它本身的屋脊、門窗、斗拱等,我們可以窺見當時漢朝人的生活環境。它就像等比例縮放的現實建筑,向前來參觀的人們生動地展示樓閣是如何分割的、主梁斗拱是如何建造于架構之上的……而在建筑結構之外,我們也可以想象其作為東漢庭院的必備建筑,人們在陶樓上登高望遠、極目遠眺時,看到的是何等壯闊的風景。
回到現實,博物館櫥窗內陳列的陶樓、陶豬圈、陶水井、陶罐等,都在向我們無聲地訴說著當時的社會制度、宗教信仰、民俗生活和社會文化。透過這些文物,歷史于我們不再遙遠。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