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12-03
□記者 薛麗娟 韓立
新絳可謂歷史悠久,春秋時曾為晉都,古老的印記隨處可見。聽聞在新絳的鄉間,有兩座國保級的關帝廟——泉掌關帝廟和龍香關帝廟,規模形制和建筑風格都極具特色,尤其是蟠龍柱特別傳神生動。

新絳泉掌關帝廟
11月29日,記者驅車來到新絳,探訪那兩座帶有神秘色彩的關帝廟。第一站到達的是泉掌關帝廟,雖慕名已久,知道其工藝的精湛,但現場看到這座千年古剎,依舊驚艷不已。
泉掌關帝廟就屹立在泉掌鎮泉掌村廣場中央,沒有圍墻,猶如時間長河中凝固的藝術,坐落在喧囂之中,吸引、震撼著每一個偶然走進的人。一邊是車水馬龍的現代繁華,一邊是古老寺廟的莊嚴肅穆,共同構筑了一幅美麗鄉村圖景。
石柱飛龍有深意
泉掌關帝廟雖只剩正殿,但仍巍峨壯觀。整個大殿保存完整,坐北朝南,建在一米高的臺基之上,面闊進深皆五間,周有圍廊,平面近方形,重檐歇山頂。

石柱精美
走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矗立在檐下的蟠龍石柱和大大小小成對蹲守在殿前的石獅子。它們仿佛歲月的守望者,栩栩如生地訴說著往昔的故事。
正殿圍廊下共有20根蟠龍柱,其中,11根為浮雕龍柱,9根為淺平雕龍柱。只見浮雕龍柱上龍的身姿矯健,騰云欲飛,龍爪下或抓著魚鱉、青蛙,或抓著人頭、人腿,旁邊刻有牡丹、蓮花等,寓意年年有余、福壽延年等。11根浮雕龍柱,造型各異、形態不一,這在各地關帝廟中都十分罕見。而另外9根淺平雕龍柱,雖雕刻手法不同,但不失威嚴氣息。上面淺淺顯有龍跡,村民口口相傳是“龍飛走了,留下的印跡”,為其賦予了一層神秘色彩。
龍在古代是尊貴權威的象征,也是中華民族的圖騰,關帝廟的蟠龍柱不僅彰顯了人們對武圣關公的極高尊崇,更蘊含著人們對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泉掌關帝廟在此基礎上,又深化了一層勸善意義與警示作用。其以蟠龍柱上龍爪抓著人頭、人腿等圖案,勸人向善、廣結善緣,否則會受到懲罰。當地流傳著一句話,“不孝不善就會被龍抓走”,勸誡人們要懲惡揚善,遵守道德規范。
該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呂磊正帶領著村民進行每月的環境清潔日衛生整治活動。據他介紹,這些蟠龍柱并不屬于同一時期,而且上面都刻有捐贈者姓名,以及捐贈原因和時間。比如,龍鳳呈祥的蟠龍柱上就鐫刻著一位絳州熟汾戶籍的施主,居住在泉掌鎮,愿意出錢捐蟠龍柱,祈愿子孫昌盛。
在泉掌關帝廟,還留有兩個未解之謎。一個就是這根龍鳳呈祥的浮雕石柱,上面雕的是龍飛鳳舞,卻是鳳在上、龍在下,令人頗為費解。一個是正面的一根龍柱上雕的是五爪飛龍,這在其他關帝廟中并不常見,其間有著怎樣的文化寓意和民間習俗,待人繼續考證。
除了建筑風格獨特、檐下石柱精美,泉掌關帝廟的斗拱昂頭也極為美觀,展現著古代工匠們的高超技藝。
關公忠義有傳承
泉掌關帝廟其歷史可追溯至元代,之后歷經明清的風雨洗禮,多有修葺,但保存完好。正殿名為關圣大殿,門外今人題有一副聯:“殿堂仰圣弘忠義,石柱盤龍彰勇仁。”
踏入正殿,一種莊嚴肅穆之感撲面而來。后人重塑的關公圣像高大威猛,下方兩側分別站著周倉、王甫、關平、馬良文武四將,均透著一股浩然正氣。

石獅可愛
說起廟門口的清代石獅子,也有一段故事。2013年,曾丟失過一只,大家發動所有力量,找了10年,終于尋了回來。
“以前蘭州到北京、唐時長安到太原的必經之地,古驛道從村中穿過。”呂磊說,“自古以來,這里就是商賈云集之地。”
當天記者路過,也看到了“泉掌古驛道”的路標,原來此前這里是商道上重要的物資集散中心。歲月漫長、風雨滄桑,泉掌關帝廟之所以屹立不倒也是源于此。
原來驛道兩側商鋪林立,所以敬祀關公、傳承忠義是必然。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它蘊含的忠義勇敢,是一方百姓的心靈安頓和棲息之地;在和平繁榮的時期,它承載著歲月記憶,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1995年,村里自發捐款,召集村里的工匠,對關帝廟進行了修繕。2017年,修建新的村委大院時,也對關帝廟進行了很好的保護。
如今的泉掌關帝廟對面是群眾文化活動的大舞臺,側面是黨群服務中心,中間的廣場平坦寬闊,可以滿足百姓的業余健身、聚餐等活動。
據說,泉掌村有5300余口人,是縣里有名的大村。之前,村中在外經營餐飲業的有近2000人,大家聽著三國關公的英勇事跡,秉承忠義仁勇的精神內核,而且每年的九月初九,村里還會宴請80歲以上的老人,開展敬老服務。
泉掌村2016年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公示名單,2018年被列為中國傳統村落。
村名歷史有淵源
在泉掌關帝廟一側,立有一座碑石,上書“靈公臺遺址”。

飛檐凌空
泉掌村的由來,至今已有2700年歷史。說起村史,村民滿滿的自豪感,“泉掌故稱長修、桃園,和絳州一樣歷史悠久”。
春秋時,晉靈公于此建了行宮,起了絳臺,開辟桃園,筑造絳霄樓。所以,絳霄樓又稱靈公臺,現存遺址尚有15米長、8米寬的臺階,鑲嵌清代重修時的“天臺圣境”石額。
當年,晉靈公在絳霄樓上日日宴飲,夜夜笙歌。他從高臺上用彈丸射人,看到人們慌張躲避,卻放聲大笑。趙盾等忠臣三番五次規勸,晉靈公不但不聽,反而十分惱恨,派人刺殺趙盾。晉靈公假意在桃園請趙盾飲酒,暗中埋伏士兵和惡犬。趙盾的侍衛發現了其陰謀,告訴了趙盾,趙盾乘亂駕車脫逃。趙盾族弟趙穿是晉靈公的姐夫,聽到趙盾出逃后,率兵弒靈公于桃園。趙盾后來回朝,擁護晉成公即位。太史董狐不寫趙穿弒君,而書:“趙盾弒其君。”這就是“晉靈公不君”“董狐直筆”典故的來歷。由此可見趙盾的寬容大度,董狐的剛正不阿。
因而,此地后改為桃園鎮。現在雖然路基已經平坦,可村里的老人走這一段路時,還是習慣稱為“宮坡”,可見當時城池的巍峨。
秦時,泉掌一帶屬河東郡,此處修筑了城池,設長修縣。漢高祖時,封御史杜恬為長修侯,長修成為侯國。東漢時,又改為長修鎮。唐時,山西戰略地位加強,泉掌處于長安至太原的交通線上,交通樞紐的集聚效應帶動此地成為商道上的經濟、文化、貿易集散地。明時,因村東南有泉五眼,村中有泉一眼,布狀似掌,故易名為泉掌。明清時,晉商迅速發展,絳州的商業也極其繁榮。
除此之外,廟宇后側還有一塊墓碑,是從附近一墓旁移過來的,其主人也不是平凡人,而是一位郡王。雖然墓碑上字跡不清,但其上“大明靈丘僖靖王”的墓志銘,記載了一段絳州歷史。據說,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為防范北方蒙古勢力,有三子被分封到了山西。后來,因戰亂,被分封到大同的靈丘王選擇遷府至絳州,可見當時泉掌一帶之繁華。
漫步在這里,不論是流傳的關公忠義故事,還是關帝廟的蟠龍柱傳說,抑或是靈公臺的啟示,都在提醒著人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忠義、誠信、勇敢等美德始終應該被銘記與傳頌。
泉掌關帝廟的一磚一瓦,凝結著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汗水,承載著古往今來的祈愿和祝福,提醒著我們在今天追逐現代文明進程的同時,不忘這些源遠流長的精神根基與文化瑰寶,去用心感悟厚重的歷史、信仰的力量,向著未來堅定前行。
攝影 薛麗娟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