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0-04-09
清光緒三十年,以“戊戌變法”名世的梁啟超,曾為廣東同鄉袁崇煥作傳,書名《明季第一重要人物袁崇煥傳》。書中稱:“若夫以一身之言動進退,生死關系國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則袁督師其人也?!?/p>
其實,如此隆譽并非梁公的鄉誼私貺,而有《明史》為據?!睹魇贰废登宄紡堄駮⑼貘櫨w、張廷玉等任總裁所撰,屬官修史書。書中記,“我大清舉兵,所向無不催破,罔敢議戰守,議戰守自崇煥始”“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矣”。
袁崇煥鎮守遼東多年,筑起了高大堅固的寧遠城,使其成為關內的一座前沿堡壘,與二百里外的“天下第一關”——山海關,連成一道難以逾越的軍事屏障,被譽為“金城湯池”。
一
袁崇煥,字元素,號自如,廣東東莞人。萬歷年間進士,雖非武將,卻極具膽略,好談兵事,常以“邊帥”自稱。后經御史侯恂舉薦,被破格擢為兵部主事。
不久,明軍在遼東戰事失利,朝廷欲加強山海關防守。袁崇煥單騎馳關內外巡查后,毛遂自薦說:“給我軍馬錢糧,我一人足能守關?!背收?,超擢他為僉事,監關外軍。
公元1622年,后金汗努爾哈赤率十幾萬大軍攻寧遠,城內明軍只有一萬余人。上峰度勢危急,下令撤退。袁崇煥不聽,仍率軍死守,表示要“死中求生,必生無死”,血戰到底。
清軍炮火把城墻炸開了一道大裂口,袁崇煥身先士卒,搬石運土復填之。戰斗中,他身受重創,血流不止,但他裂袍包扎,繼續指揮。部下勸他退后歇息,他大聲說,“區區寧遠,中國存亡系之。寧遠不守,則數年以后,父母兄弟,皆左衽(意為異族奴隸)矣。偷息以生,復何樂也”“吾身為寧前道,當與城共存亡”。
清軍久攻不克,惱羞成怒的努爾哈赤親臨前線督戰,不料竟被明軍火炮擊傷,沒過多久便一命歸天。這是后金自薩爾滸之戰大敗明軍后的首次慘敗,以致努爾哈赤在臨終前慨嘆:“朕自用兵以來,未有抗顏行者。袁崇煥何人,乃能爾耶?”
寧遠大捷后一年,皇太極欲為父汗報仇雪恥,親率兩黃旗、兩白旗精銳部隊,包圍了錦州及寧遠,發誓要一舉蕩平兩城,為進兵關內掃清障礙。沒想到他又重蹈父汗覆轍,非但攻城不克,反而損兵折將,傷亡慘重,不得不趁夜撤退。
二
寧錦大戰,使皇太極覺得袁崇煥這塊硬骨頭實在難啃,于是便改變策略,繞道偷襲京城。袁崇煥聞警,即率九千“關寧鐵騎”,“士不傳餐,馬不再秣”,兩晝夜急馳三百余里,趕在清軍之前到達北京,在廣渠門外列隊以待。
以區區九千騎兵與十萬清軍對陣,力量懸殊,毫無勝算。但清軍忌憚袁家軍的威名,不敢首先發起攻擊,明軍又以一當十,勇不可擋。激戰半天后,清軍潰敗,逃至運河以北,以觀其變。
紫禁城里的崇禎帝聞捷大喜,特賜袁崇煥御饈及貂裘,以示慰勉。
清軍撤退后,諸貝勒有請攻城者,皇太極托言不想再損兵折將,堅守不出。此前,清軍俘獲了明宮的兩個太監,設計讓他們“偷”聽到了袁崇煥將作為內應,密謀“投清”的絕密消息。二人“逃脫”后,將此機密報告給了皇上。
昏聵無知的崇禎聞報大驚,降旨將袁崇煥捉拿下獄。在一幫私欲膨脹的大臣的讒言下,袁崇煥最終被處以磔刑棄市。所謂磔刑,亦如凌遲,就是肢解人體,使其體無完膚,疼痛而死。據說,當時的市井之徒,還把袁崇煥的肉買來下酒。
袁崇煥死后,他的兄弟和妻子被流放到三千里外;家被查封,但無余財。對此千古奇冤,天下人莫不痛心疾首。
三
崇禎誤中離間計,是袁崇煥被下獄遇害的直接原因,但其背后還有更深層次的根由。
以和為守,以守為戰,是袁崇煥據守遼東,審時度勢、深思熟慮后的既定方略。梁啟超對此的評價是“李牧之所以破虜,羊祜之所以沼吳,名將之最上戰略,往往在此點”。就是說戰國時趙國的將領李牧衛疆守土,抗擊強胡;晉代的名臣羊祜,出鎮襄陽,收取東吳,都是用此謀略大獲全勝的。
清太祖努爾哈赤在寧遠大戰中受傷死亡后,袁崇煥從穩定大局出發,即派都司傅有爵、田成等同李喇嘛前往吊喪,一來祝賀新君即位,二為探聽虛實。新君即為太宗皇太極,其未作他想,依禮遣使送還。
袁崇煥見時機成熟,遂寫信請求和議。信中言辭懇切,喻理明義,曰:“天道無私,人情忌滿,是非曲直,原自昭然。各有良心偏私,不得一念殺機起世上無窮劫運。一念生機開后來許多吉祥,不佞又愿汗熟思之”“方以一介往來,又稱兵朝鮮,何故?我文武官屬遂疑汗之言不由衷也。兵未回,即撤回,已回勿再往。以明汗之盛德,息止刀兵,將前后事情講析明白”。(據《開國方略》補錄)
皇太極閱信后也寫了回信,雖然言語生硬,傲氣十足,但因正出兵朝鮮,擔心袁背后襲擊,還是答應和議。
自古兩國和議乃國之大事,袁崇煥事前未申報朝廷,自作主張私下和議,犯了大忌。及至和議初定,奏報朝廷,崇禎帝開始猶“優旨許之”,后卻以為非計,頻頻降旨戒諭。而此時駐守朝鮮的大將毛文龍遭到清軍攻擊,力不能支,朝廷言官便把失敗歸咎于和議。殊不知此番和議為袁崇煥修復錦州、中左、大凌三城贏得了時間,使其成為抵御清軍的前沿堡壘。
皇太極看透了袁崇煥和議緩兵之計,去信詰問:“今將軍遣使和議,又修葺城垣,潛圖侵逼也?”敵方尚知中計上當,而明朝君臣卻仍在胡亂猜疑。故梁啟超喟然長嘆:“蓋崇煥議和之故,敵軍知之,而明之君臣懵焉。明之為明,殆難言哉。”
四
斬殺毛文龍,是袁崇煥蒙冤受戮的又一伏因。是功是罪,在當時就沸沸揚揚,爭論不休。程本直在《漩聲記》里,歷數毛文龍的種種罪狀,得出的結論是:“國人皆曰可殺,其不殺也,非不殺也,不能殺也,不敢殺也,是以崇煥一殺而通國快然?!倍肛熣叩穆曇簦倸w只是:沒有請旨,擅殺大將。
現在,我們回頭再來看看,毛文龍到底該不該殺。
毛文龍,浙江仁和人,以都司援朝鮮,卻逗留遼東不前。遼東失,自海道遁回,乘虛擊殺清鎮江守將。因攀附上了巡撫王化貞,先擢為總兵,又累加至左都督,掛將軍印,賜尚方劍。
皮島亦稱東江,處于大海之中。島上居民本是遼東的老百姓,因戰亂流落孤島。毛文龍在島上設立了軍鎮,以民為兵。由于缺乏訓練,沒有戰斗力,多次出戰,都被清軍打敗。一次,清軍潛入島上,斬殺五百余人,盡焚房屋、糧草,造成一片恐慌。
由于位置險要,皮島足以牽制清軍,可毛文龍雖然身份顯赫,卻并無將才,屢戰屢敗,每年都要耗費大量軍餉,他則趁機中飽私囊。毛文龍還在島上招攬商賈,大量販賣禁運物品,名義上是支援朝鮮,實際上卻阻礙出塞。毛文龍的種種劣跡傳至朝廷,諸大臣相繼彈劾,要求罷免,卻受到兵部袒護,無果而終。
袁崇煥請求朝廷派員核查毛部軍餉,毛文龍有恃無恐,上書抗辯駁斥,引起袁的極大反感。再加上平時交往,毛文龍對袁傲慢無禮,數有不敬,于是袁決心替天行道,除掉毛文龍。
毛文龍系朝廷大員,兵部有奧援,且重兵在握,先奏后斬,強行捉拿顯然皆不可能。于是袁崇煥如法炮制了“鴻門宴”,請君入甕,將毛文龍處死。
五
“鴻門宴”上,袁崇煥歷數了毛文龍當斬的十二大罪狀。主要有:專制一方,不受節制;殺降冒功,欺罔圣上;克扣軍餉,侵盜軍糧;擅開馬市,私通外藩;剽掠商船,形同海盜;驅民竊參,不從則死;投靠閹黨,濫建生祠;喪師無算,掩敗為功。
毛文龍被誅后,袁即下令:“誅止文龍,余無罪?!睄u上軍民歡呼雀躍,額手相慶。
消息傳到京城,輿論嘩然。崇禎初聞,“意殊駭,念(毛)既死,且方倚崇煥,乃優旨褒答”。接著,皇上又傳旨宣布毛文龍的罪狀,并將其在京城的爪牙拘捕入獄。毛文龍案就此畫上句號。
這場風波雖有驚無險平安度過,但也為一幫佞臣日后攻擊袁崇煥留下了口實。
當朝首輔溫體仁與毛文龍同鄉,銜恨袁崇煥誅殺鄉黨,常想為毛報仇;兵部尚書梁廷棟,曾與袁在遼東共事,亦有私隙;大學士錢龍錫曾與袁友善,為擺脫干系自保,乃力主將袁定為逆案;魏忠賢雖已被殺,而其黨羽高捷、袁宏勛輩仍在朝,他們暗中聯絡,狼狽為奸,相繼上書,以“擅主和議、專戮大臣”加罪于袁。尤其讓人氣憤的是,總兵滿桂為了報私怨,竟縱其部曲偽稱袁兵,大掠京畿,鼓動民怨。
盡管朝中也有眾多大臣為袁崇煥鳴冤,輔臣周延儒、成基命,吏部尚書王永光等上疏援救,總兵祖大壽愿以官階贈蔭請贖,兵科給事中錢家修請以身代死,然皆無濟于事,難敵反對派之強勢。
六
袁崇煥含冤被下詔入獄,其部將祖大壽激情難捺,出京即擁兵造反。崇禎聞變,驚悚不已,急令閣部九卿到大牢,勸袁寫信給祖大壽,要他勿生事端。
據余大成所撰的《剖肝錄》記,朝中大臣輪番到獄中游說,先是表其功:“公孤忠請纓,只手擎遼生死,惟命捐之久矣。天下之人,莫不服公之義而諒公之心?!苯又鞔罅x:“臣子之義,生殺唯君,茍利于國,不惜發膚。且死于敵與死于法,孰得耶,公其圖之?!?/p>
為了天下太平,百姓免遭涂炭,袁崇煥拋卻個人恩怨,“手草蠟書,語極誠懇”,規勸祖大壽不要與朝廷為敵。
“至則壽去錦州一日矣。馳騎追及,即遙道來意,軍有教放箭者,騎云奉督師命來,非追兵也。壽命立馬待之。騎出書,壽下馬,捧泣,一軍盡哭,遂踴躍。即日入關,收復永平、遵化一帶。”
袁公不顧個人安危,不計私人恩怨,一紙書信敉平內亂,止息干戈,其悲天憫人的冰雪情操,天地共鑒。
七
布衣程更生,名本直。他素仰袁公大名,曾三次求見,皆未能如愿。袁公罹難后,他四處奔波,并寫下《漩聲記》一書,彰顯袁公定邊功績,為袁公蒙冤屈死鳴不平。他在追隨袁公赴死之前,留下遺囑,讓后代把他的骨骸埋葬在袁公墓側,碑文鐫刻十個大字:“一對癡心人,兩條潑膽漢?!?/p>
程本直對袁崇煥的評價與眾不同,別有意味。他說:“舉世皆巧人,而袁公一大癡漢也。唯其癡,故舉世最愛者錢,袁公不知愛也;唯其癡,故舉世最惜者死,袁公不知惜也。于是乎舉世不敢任之勞怨,袁公直任之而弗辭也;于是乎舉世所不得不避之嫌隙,袁公直不避之而獨行也;而舉世所不能耐之饑寒,袁公直耐之以為士卒先也;而舉世不肯破之體貌,袁公力破之以與諸將吏推心而置腹也。”
余大成對程本直之說亦有同感,他在《剖肝錄》里說:“予何人哉,十年以來,父母不得以為子,妻孥不得以為夫,手足不能以為兄弟,交游不得以為朋友。予何人哉?直謂之曰,大明國里一亡命之徒可也?!?/p>
不唯他人如此評價,袁公也作詩自明心志:“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問去留。杖策必因圖雪恥,橫戈原不為封侯。”又云:“榮華我已知莊夢,忠憤人將謂杞憂。”
詩言志,壯山河。面對如此忠國恤民的亂世砥柱,難怪梁啟超連呼:“若袁督師者,真千古軍人之模范哉!”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