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fā)布者:李恩虎時間:2020-03-31
前幾日,和文友專程尋訪聞喜縣兩個市級文保單位——孫氏祠堂、張氏祀堂兩座鄉(xiāng)村祠堂。
先到桐城鎮(zhèn)嶺東村中心,參觀孫氏祠堂。祠堂大門坐北向南,三開間,門上懸有木匾,陰刻行書“孫氏祠堂”。仰望梁脊板上隱約有“乾隆伍年”的字樣。蹲踞門側的石獅子,額枋上精美的門雕,還有檐下盤臥著的小石獸,看上去都是地道的“原裝”。再看那栩栩如生的臥獸,還被幾根鐵條箍死了,保護措施相當嚴密。
從隔壁醫(yī)療所的側門進入。此祠堂整體是個布局嚴謹且保存完好的兩進院落,歷經數百年風雨滄桑,仍完好如初,堪稱奇跡。
大門兩側有門洞,磚制門楣上分別陽刻有“明潔”和“靜嘉”的篆書文字。
兩座院落之間的垂花門古樸大氣,正面懸有木匾,題額行書為“紹聞衣德”(語出《尚書》,意思是明相位、立德業(yè)以傳承家族名望)。據說是孫門進士十二世孫子昶于1696年暮春題寫,背面懸匾上題有“萃渙聯(lián)疏”四個行書大字。
走過垂花門,是頗為寬敞的后院,正面是三開間大殿,檐下有石柱,柱上石刻對聯(lián)依稀可辨。正殿作為祠堂主體建筑,頗為考究,無論是額枋上的彩繪與木雕,還是鏤空雕花窗都可謂工藝精湛。可惜殿門緊鎖,只能透過窗欞一探究竟。殿里光線昏暗模糊不清,隱約看到大殿正中有一方懸匾,陽刻行書為“昭假燕宜”。
據說孫氏祠堂上個世紀先被改為農民俱樂部,后又長期當作衛(wèi)生所和商店使用,所以兩側廂房的門窗經過改造,在古色古香的祠堂里顯得有些刺眼,倘能修舊如舊,恢復原貌更好。
孫氏家族在當地可謂名門望族,自元到民國初年,歷二十九世,尤以清代文運昌盛,人才輩出,出過1個進士、4個舉人和兩個副貢。該祠堂始建于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重修于乾隆五年(1740年)。二百八十載光陰倏忽而去,孫氏祠堂保存之完好,建筑結構之堅固,令人嘆為觀止。
驅車再去5公里開外的店頭村,在村中心找到“張氏祀堂”。它始建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嘉慶七年(1802年)重修,現保存有格祖堂(祭祖堂)、南北廂房、東西門房、耳房等,論布局規(guī)模與建筑藝術,略遜色于孫氏祠堂。
格祖堂的橫梁上有以民風民俗為主的各種彩繪,蘊含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堂門兩側有意味雋永的長聯(lián),上聯(lián)曰:肇姓自二難想當年昆仲締造積德千載不朽;下聯(lián)為:衍族具四美看今日瓜瓞綿延流澤萬世無疆(“四美”即“德孝忠義”,為張氏之家訓)。祭祖堂兩側有耳房,門楣上分別陽刻著“思敬”“存誠”字樣。
順利進入祭祖堂,殿堂正中赫然矗立著名為“張氏世系”的巨型祖碑,從二世到十二世,張氏后人名號均密密麻麻鐫刻其上。張氏后裔數百年開枝散葉,生生不息,最后都在家譜與眼前的祖碑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記。殿墻上還懸掛著張氏家規(guī)家訓,可見張氏祀堂不僅是張氏后人祭祖之殿堂,更是他們憶家訓傳家風的課堂。
祠堂門口張貼著一張紅底黑字的告示,說是祖墳那兒兩通數百年的先祖古碑,前些天,碑首差點被人盜走,現在亟需加蓋一座碑亭,需要大家集資興建。看來要保護好鄉(xiāng)間文物,應該充分發(fā)動群眾,民間力量的作用不可小覷。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環(huán)山之水,必有其源。敬重祖先,慎終追遠,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今天我們精心保護散見于鄉(xiāng)村的祠堂,不僅僅是保護文物之需,更重要的是優(yōu)秀家風與家訓的傳承。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fā)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