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9-24
□記者 王捷

第36屆關公文化旅游節開幕式上的關公形象 記者 茹雅 攝
9月23日,第36屆關公文化旅游節熱烈開幕,海內外眾多關公文化愛好者齊聚運城,共同致敬關公這位以“忠義”傳千古的英雄。這不僅是一場文化盛會,更是人們對關公忠義精神的集體禮贊。而“義薄云天”這個與關公深度綁定的成語,猶如一個精神坐標,它以蒼穹類比,將“義”抬升至于高無上的位置,成為關公忠義文化最凝練、最磅礴的注解。
這一成語出自南朝梁沈約的《宋書·謝靈運傳》中“英辭潤金石,高義薄云天”的記載,原指文章內容具有深刻的義理,后來逐漸演變為形容人極重義氣、品格崇高,成為人們對“義”的最高禮贊。“義”,宜也,乃行為準則、處世根基;“薄”,迫也,寓意崇高精神直迫天宇;“云天”則象征至高無上的境界。當一個人的“義”達到極致,便與日月同輝,而關公正是這種精神的完美化身。
追溯其源頭,“義薄云天”的出現雖晚于《三國志》《三國演義》等古籍對關公的記載,但卻精準捕捉了關公形象的核心特質。他的“義”并非單一的標簽,而是涵蓋個人操守、朋友信義、家國情義、民族大義等多個方面。這種品質在多部歷史文獻和文藝作品中得到了弘揚和稱頌,這也是關公被稱為“義絕”、其忠義精神跨越千年,至今依然具有強大生命力的關鍵。
從個人操守方面來看,作為關公故里,中華文明發源地之一的運城無疑是關公人生觀、世界觀最早形成的地方,這里不僅是他出生成長的地方,更是其忠義精神的重要發祥地。故土的浸潤,讓“義”成為關公為人處世的底色,無論是他在家鄉憫冤除豪、除暴安良的俠義和正氣,還是“單刀赴會”的膽識和謀略,“千里走單騎”的忠誠和信義,“封金掛印”的廉潔和道義等,都進行了生動詮釋。尤其是他敗走麥城后面對生死,毅然堅守與劉備匡扶漢室的盟約,寧死不屈、堅守氣節的大義凜然,讓這份“義”成為關公精神的脊梁。
從朋友信義來看,“桃園三結義”早已成為一種象征,“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成為關羽一生的行動準則。《三國志?蜀書?關羽傳》載,關公與劉備“寢則同床,恩若兄弟”,鎮守下邳被困時,曹操以高官厚祿誘降關羽,關羽只答“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充分展現了他對劉備的赤膽忠心。他“身在曹營心在漢”,最終歷經坎坷,只為與劉備重逢。關羽去世后,劉備、張飛亦為關羽報仇而死,三人都沒有違背誓言,也讓這份兄弟情義更加可歌可泣。
而關羽的這份朋友之義,更因“同心協力,救國扶危”的共同目標,上升為對國家忠心的君臣之義,成為匡扶漢室的共同堅守。徐州兵敗,關羽被曹操困于土山,即便如此,他仍以“土山三約”,即“降漢不降曹、善待劉備家眷、一旦得知劉備消息即刻離去”的條件暫降曹操。面對美色和錢權,關羽都不為所動,更是寫下坦蕩真誠的《辭曹書》表明態度。這種富貴不淫、威武不屈的忠義精神,讓這份“義”成為后世君臣倫理的典范。
更值得一提的是,關公的“義”在對待敵人時,亦得到了充分體現。暫降曹操時,他在白馬坡刺殺顏良、南坡誅殺文丑,報其恩德。華容道一戰,因曹操贈送他赤兔馬、過五關時未曾加害等“厚待之恩”,他最終選擇“義釋”曹操。他知恩圖報的大義,讓這份“義”展現出人性中最溫暖的道德光輝。
歷經歲月變遷,在歷朝歷代人們的推崇下,關公的形象更加豐滿,關公精神漸漸融入文化、商業、社會、生活等多個方面,在民間建立起了深厚的群眾基礎,持續釋放著強大的能量和影響力。無論是小說、戲曲、繪畫、影視等文學藝術形式,還是“武財神”關公所蘊含的“以義取利”誠信內涵,抑或是人們早已融入內心的“對國以忠、待人以義、處世以仁、作戰以勇”等為人處世準則,都讓我們看到,關羽的“義薄云天”,早已不再只是一個文字符號,而是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符號,一個有血有肉的精神標桿,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精神力量。
如今,運城不僅留存著大量與關公有關的歷史遺跡,還有眾多關公忠義故事和傳說,更有“關公文化旅游節”“關公古廟會”“紀念關帝誕辰”等文化品牌活動,將其“忠義”理念與現代文明深度融合,讓“義薄云天”的精神更加具象化。這也說明了1000多年來,家鄉人民對關公精神的傳承與弘揚。關公精神,早已成為運城人民的精神底色,也讓運城成為全球關公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
“義薄云天”,因關公而鮮活,因關公而厚重。關公不僅是一位歷史上的真實英雄,更是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發展中的一座豐碑。這更像是一種跨越千年的精神召喚,提醒我們不忘做人之根本。而這份精神,將永遠扎根運城這片沃土,也將繼續照亮中華民族前行的路。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