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9-19
王守忠
俗話說:“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秋分將至,家鄉的田野里農民正在收過玉米的地里滅茬、施肥、旋耕,準備播種小麥,望著眼前的情景,我的耳邊仿佛響起當年種麥時節“嘀嗒、嘀嗒”的耬鈴聲。
耬,作為一種傳統的播種農具由來已久,據東漢崔寔《政論》記載,耬犁是西漢武帝時搜粟都尉趙過所發明,其使用方法和功效是:“三犁共一牛,一人將之,下種挽耬,皆取備焉,日種一頃。”它由耬把、耬腿、耬鏵、耬架、耬斗、耬桿、耬鈴等部件組成。耬把,是橫在耬腿上方的一根削去棱角的方木,播種時搖動耬把可調節耬前進方向,掌握播種深淺。耬腿,有的耬兩條腿,但大多數是三條腿,耬腿是空心,種子就從上部的耬斗里通過空心流下來。耬鏵,套在耬腿下部的最尖端,類似犁鏵,呈銳角,起著開溝作用,引導種子流到溝里,埋在地下。耬架,用于固定耬腿、耬斗、耬桿。耬斗,是用來盛種子用的,安放在耬架中間,前高后低,當耬向前走動時,種子自然地向后滑落,通過半圓形倉門,滑落到耬的三個耬腿空心里。耬桿,共兩根,各五尺五寸長,后端固定在耬架上,前端伸出去,牲口套在兩個耬桿中間,拉動耬桿向前,進行播種。耬鈴,垂吊在倉門的竹篾子下邊,當耬走動時,耬鈴自然搖晃,帶著竹篾子撥動種子自由向下滑落,并發出和諧悅耳、委婉動聽的“嘀嗒、嘀嗒”聲……有民謠說:“耬鈴搖得叮當響,南坡北崗把地耩。春天播下千盅籽,秋天收獲萬擔糧。”
在眾多的農活中,搖耬是技術性最高的農活之一,莊稼苗能否出好出勻,能否節省種子,甚至奪取豐收,決定性因素在于搖耬的技術和水平。一畝地耩下來,種子既不能剩余,又不能不夠。搖耬時,一要根據不同種子調節倉門大小,二要根據耬速快慢掌握搖耬頻率,三要根據土壤干濕決定下耬深淺……生產隊時期,每年小麥播種時,搖耬者大都是富有多年播種經驗的“老把式”。
記得那時候,每年到了秋收種麥的時節,學校都要放半月的秋假,我們這些學生除了在生產隊的谷子地里趕麻雀,就是跟著耩子拐后面撒化肥,或是幫搖耬人舀麥種子。記憶中的父親當年就是隊里的搖耬把式,他雖然一生擔任生產隊的會計,但生產隊里那些“犁耬耙耱和耩地,趕車鍘刀撥秸積(麥草垛)”的樣樣技術活都少不了他。每到種麥時節,我常跟著父親舀種子。每天早晨天剛蒙蒙亮,父親就喚醒我,去飼養室牽上牲口,再到倉庫領取種子。為防止種子被鳥啄和地下病蟲害,那時種子都由拌種員將麥種拌好了農藥,用那種棉線織成的老式長布袋裝好搭到牛背上,我牽牛走在前面,父親肩扛麥耬緊隨其后的情景至今仍記憶猶新。
每次播種,父親都非常認真,無論是大路邊平整的大塊田,還是溝坡地,父親都要做到“牲口和耬一條線,雙手慢搖瞅籽眼。指勾韁繩看歪端,輕扶耬把踮腳尖”。盡量做到深淺適度,下籽均勻,耬條端正。有時因種子里有了麥秸、磚塊等,致使耬腿堵塞沒有下種(村里人把這種現象叫“噎耬”),父親總是讓我進行細致的補種。父親說,今天下種不均勻,小麥出土就會缺苗斷壟,影響明年的產量……跟著父親舀麥種子的幾年時間里,我不僅學會了搖耬技術,更學到了父親那種認真辦事的精神。
隨著社會的進步,如今這種老式的播種耬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農業機械化替代傳統的“鐵犁牛耕”,發動機“突突”的轟鳴代替了耬鈴的“嘀嗒”,而那遠去的耬鈴聲依然在我耳邊縈繞。
半個世紀飛逝而去,但在這個播種的季節,種麥的經歷讓我始終不能淡忘,那一幅幅畫面,時時出現在記憶里,那“滴嗒、滴嗒”的耬鈴聲總在耳邊響起。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