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9-22
記者 楊穎琦
文物名片
主角:三足雙耳銅香爐
出生時間:清代
尺寸:通高11厘米、口徑7.8厘米
藏寶地:鹽湖區博物館

香爐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過的器具,也是從古至今在祭祀、傳統民俗等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實用器。那它為什么能綿延千年仍能活躍在我們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呢?今天,就讓我們通過鹽湖區博物館館藏的清代三足雙耳銅香爐,探尋這件承載著先人智慧與審美情致的鮮活歷史載體。
這件來自清代的銅香爐通高11厘米、口徑7.8厘米,整體造型仿古青銅器的鬲鼎形。方唇折沿勾勒出規整利落的口沿輪廓,古樸韻致撲面而來;短頸處一周環形紋,紋路細膩如發絲,仿若歲月留下的神秘圖騰;其雙立耳挺立于爐口兩側,線條簡練而剛勁有力,盡顯香爐對稱之美,實用之余,還增添了幾分威嚴;三袋足穩穩擎起圓鼓鼓的爐身,敦實厚重,既契合力學原理,又在視覺上撐起沉穩氣場,彰顯古代匠人對藝術與功能融合的精妙拿捏。
此香爐以青銅鑄就,歷經數百年時光的雕琢,表面雖然已經爬上了點點銹跡,但因青銅合金自帶高硬度、強耐磨特質,確保了香爐到今天依然能夠保持形態恒定。從其沉甸甸的質感、質樸的色澤中,不難窺見當時青銅鑄造工藝的爐火純青。
香爐起源于何時,至今仍沒有一個定論。據古代典籍記載,“爐”最早出現在《周禮·天官》中:“爐之名始見于周禮冢宰之屬,宮人寢室中共爐炭。”由此可以得知周朝時期已經出現作為焚燒器具的爐。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將薰爐作為避穢除蟲的重要器具,長沙楚墓出土了一件豆式陶制熏爐,爐身似青銅豆形,爐蓋周緣巧妙地設計為幾何鏤空形,內部有香料和炭末殘余,這表明在當時已出現了以熏香功能為主的熏爐。宋代趙希鵠《洞天清祿集·古鐘鼎彝器辨》中“古以蕭艾達神明而不焚香,故無香爐。惟博山爐乃漢太子宮所用者,香爐之制始于此”的記載,也為熏爐的使用提供佐證。
而在長達千年的傳統文化傳承中,香爐早已不只是一個傳統器具,還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宗教祭祀里,它是敬奉神靈、祖先的重要器具,裊裊香煙載著虔誠信仰升騰而起,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殷切祈愿。在日常生活中,香爐更是文人雅士的案頭雅伴,書齋內一縷幽香,不僅能清新空氣,營造出靜謐的氛圍,還能幫助文人墨客們文思泉涌,成為高雅志趣與文化底蘊的象征。
鹽湖區博物館館藏的這件清代三足雙耳銅香爐,正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中誕生的。它不僅是一件器具,更是那個時代社會文化、宗教信仰與審美觀念的集中體現,是實用與藝術、工藝與文化的完美結晶。透過它,我們仿佛能穿越時空,觸摸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場景、社會風貌和精神脈動,感受那個時代的煙火氣。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