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9-22
記者 楊穎琦
文物名片
主角:青玉璧
出生時間:龍山文化
尺寸:外徑約10厘米、內徑約7厘米、厚0.7厘米
藏寶地:鹽湖區博物館

玉,石中之美也;玉器,石器中之精者。玉璧是中國古代貴族朝聘、祭祀、喪葬時所用的禮器,也作裝飾品。《說文》釋璧為:“瑞玉,環器也。”《爾雅·釋器》也說:“肉倍好謂之璧。”玉璧最早出現于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時代,商周至漢代的墓葬中常有發現。《周禮·春官·大宗伯》中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由此可見,自古以來璧都被認為是六瑞之首。
在2003年至2005年,考古人員在芮城縣清涼寺墓地遺址進行了3次挖掘,共出土了玉璧、玉琮等玉石器共200余件,這一發現被評選為“200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清涼寺墓地發現的玉石禮器也成為中原地區成批發現年代最早的同類器物實例。玉璧的出土,不僅成為新石器時代河東文明的實物證明,更是河東地區文明演進的直接見證者。鹽湖區博物館的玉璧展區,就讓我們透過一件件樸素的器物,看到那流轉千年的歷史文明。
這些青玉璧為龍山文化時期制造,整體呈扁圓形,青玉材質,規格規整,線條流暢。如此簡潔的造型,卻蘊含著先民對集合形狀的精準把握。在那個生產力相對低下的時代,沒有先進的測量工具,僅憑雙手和智慧,便能打造出這些規整的圓形,令人嘆為觀止。
在古代,璧是一種重要玉器,使用年代之長、品種之多是其他玉器不能相比的。璧有以下幾種用途:其一為禮器,《周禮》有“以蒼璧禮天”之說,《荀子·大略》中也載:“聘人以珪,問士以璧,召人以瑗,絕人以玦,反絕以環。”其二為佩玉,古稱系璧,《說文》釋“瑋”:“石之次玉為系璧。”以璧為佩飾早在戰國至漢代已普遍風行;其三用作禮儀饋贈之用品;其四是葬玉,已發掘的漢代大墓中都有眾多的玉璧出土。
而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自然也發生了許多與玉璧相關的歷史故事,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完璧歸趙”。戰國時期,楚國人卞和于山中偶得璞玉,他堅信此乃稀世珍寶,先后將其獻給楚厲王與楚武王,卻因無人識得寶玉真容,被冠以欺君之罪,慘遭斷足。直到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玉痛哭于楚山之下,其赤誠之心終于打動文王。當璞玉被剖開,和氏璧的絕世風華驚艷世人。后秦昭襄王聽聞和氏璧之名,想將其占為己有,就以15座城池為誘餌,欲奪此璧。趙國君臣陷入兩難,藺相如臨危受命,攜璧赴秦。在秦宮之中,藺相如憑借過人的膽識與智慧,識破秦王假意換城的陰謀。他巧妙周旋,先是以璧有瑕疵為由取回和氏璧,繼而倚柱怒發沖冠,直言若秦王強奪,便與璧同歸于盡。最終,藺相如設計將和氏璧秘密送回趙國,上演了“完璧歸趙”的千古佳話。
從作為祭祀禮器到藺相如護璧,玉璧早已超越了其作為器物的本身意義。它是權力與身份地位的象征,是智慧與勇氣的見證,更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與燦爛文化的具象化表達。歷經千年風雨,玉璧背后的故事依然在歲月中流傳,訴說著古人的情感與智慧,承載著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成為我們回望歷史時一抹璀璨而動人的印記。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