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河東映像>

萬榮東岳廟 千年風華待君識

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8-12

萬榮東岳廟,外地人或許對其不太熟悉,但提及廟中的飛云樓,卻是赫赫有名。“中華第一木樓”的美譽傳播甚廣,畢竟那層層飛檐、密密斗拱交織出的震撼奇景,總能先牢牢抓住游客的目光。

然而,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岳廟的價值遠不止于此。若只知飛云樓的巧奪天工,便錯過了這座千年廟宇的完整韻味。

據廟內清乾隆年間《重修飛云樓碑記》載,唐貞觀之前便有此廟,相傳為李世民宣揚戰功所建。中軸線上,數座建筑串聯起道教文化脈絡,尤其是3座珍貴的元代大殿,與飛云樓共同構成了一部立體的中國古代建筑史,等待人們去探尋。

開篇之筆:飛云樓的榫卯傳奇

走進東岳廟,最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飛云樓。這座矗立在中軸線前端的木樓,仿佛是廟宇遞給世人的一張“名片”,以極致的建筑技藝讓人嘆為觀止。

飛云樓通高23.19米,外觀看似三層,實則暗藏五層。這種“明三暗五”的結構,如同建筑中的“魔術”,既保證了視覺上的層次感,又通過巧妙的力學設計穩固了整體架構。

支撐這座純木建筑的核心,是4根貫穿樓身的通天柱,加之周圍32根木柱巧妙連成棋盤狀,如同脊梁般承載著各層重量;再通過數百組斗拱與枋材相互貫聯、內外拉結,形成一個正方形筒式框架。飛云樓幾乎每層的斗拱數量與昂翹樣式都不相同,且形態多變,遠觀如云朵簇擁,飛檐起翹,給人以凌空欲飛之感,“飛云”之名由此而來。這些斗拱不僅是裝飾,更承擔著分散重量、緩沖壓力的功能,使得整座樓不用一根鐵釘,卻能歷經數百年風雨而屹立不倒。

它的存在不僅是建筑技藝的巔峰,更暗含著道教“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但正如當地俗語所言:“飛云樓是門面,后殿見真章。”穿過這座木樓向北,才是東岳廟真正的“腹地”。

元代遺珍:三大殿的匠心巧構

穿過令人嘆服的木樓向后走去,3座珍貴的元代大殿矗立其間,同樣是不容錯過的看點。午門的粗獷梁架、獻殿的古樸柱體、正殿的莊重構造,以豪邁的風格沉淀至今,成為研究元代古建的重要實證。

午門:帝王規格的廟宇門戶

穿過飛云樓,迎面便是午門。在人們的固有印象中,“午門”是故宮等皇家建筑的專屬,而東岳廟的午門,恰恰體現了道教東岳大帝的帝王級文化內涵。這座建筑面闊七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雖經明代修繕,卻仍保留著元代的核心骨架。

午門粗獷

走在廊下細看,其梁架結構堪稱“狂野”,斗拱碩大,不事雕琢。檐下的柱子更是別具一格——古老的木柱上布滿“補丁”,這種“殘缺之美”正是歲月賦予的獨特印記。

兩側墻壁上整齊緊密排列的民國功德碑,與廊下幾通字跡模糊的殘碑相映,雖難辨詳情,卻讓人感受到廟宇與地方社群千絲萬縷的聯系,訴說著歷代人對它的守護。

獻殿:粗獷中盡顯巧思雅韻

從午門的甬道向北,經過一片翠綠竹林,便來到獻殿。這座元建明修的建筑,是祭祀時陳列供品、主祭人員活動的場所。

獻殿又稱南天殿,初看似為三間,實則面闊七間,明間采用移柱造。前檐下的主梁竟由多段木料拼合而成,想來當年確實難以找到足夠長的整木。粗梁瘦柱的設計,藏巧于拙,體現了元代不拘一格的特點。其屋頂為單檐懸山頂,屋脊兩側的黃綠琉璃大鴟吻線條流暢,為灰調的建筑增添了一抹亮色。

獻殿古樸

走進殿內,兩側陳列著當地小學生的手工作品,孩子們用模型還原了古代亭臺樓閣的樣式,造型精美。如此古今對話的場景,讓這座古老的建筑多了幾分煙火氣和現代感。

正殿:東岳大帝的威嚴所在

獻殿以北,一座方形的香亭靜靜矗立,給人很強的視覺沖擊力。香亭之后,便是廟宇的核心建筑——正殿。

正殿又稱東岳殿、岱岳殿,面闊五間,重檐歇山頂,同樣為元代建筑風格,明清時期有重修。殿門前懸掛著藍底金字的“岱岳殿”牌匾,門楣上的字匾題有“天地無私,神明鑒察。不為享祭而降福,不為失禮而降禍”,短短數語道出“天道公平”的核心思想。

殿內正中供奉著東岳大帝,即黃飛虎形象,應為新塑,但神龕的木作工藝極為精巧,雕花繁復卻不失莊重。殿內還供奉有云霄娘娘,即東岳大帝的夫人,整體氛圍莊嚴,凸顯禮制內涵。

文化呈現:信仰中的價值傳承

中軸線從南到北,從神圣祭祀到因果警示,完整呈現了道教“懲惡揚善”的信仰體系。

香亭:十字飛檐的精致之作

正殿前的香亭為明正德年間重修,雖體量不大,卻堪稱東岳廟中最精巧的建筑之一。其采用十字歇山頂,四條屋脊上覆蓋著琉璃瓦,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與午門、獻殿的粗獷風格形成鮮明對比。

香亭精致

香亭由4根蟠龍柱支撐,3根浮云繚繞、游龍盤旋,只有一根為孤龍,造型生動;四周設勾欄,欄上流云飛龍高低錯落,望柱頭上的蹲獅也是神態各異,雕工精細。

有趣的是,香亭與后方的正殿距離極近,中間僅留“一線天”的縫隙,這種布局在古建筑中頗為少見,卻極具美感。它在有限空間內,兼顧了祭祀功能與建筑美感,讓人再次感慨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審美。

閻王殿:從祈福到因果警示

正殿后,便是名為“福壽園”的花園。園內繁花似錦,大片鳳仙花與攀藤而上的葫蘆花,與前方的古建相映成趣。

穿過花園,便是閻王殿,創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據題刻記載,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曾大修。殿內供奉著地藏王菩薩,兩側立有十殿閻王,其后墻上壁畫雖丹青顏色較新,卻傳遞著“善惡有報”的警示,更顯威嚴。

閻王殿后有座卷棚頂小屋,便是傳說中的“地獄”。如今正在修繕,門上了鎖,無法入內,但20多年前筆者學生時,曾約同伴探訪,印象深刻。這里,也是不少當地人的共同記憶。其位居地下,需向下走18層臺階,暗喻18層地獄,內塑有十殿閻君、判官鬼吏、牛頭馬面、黑白無常等百尊泥塑,造型逼真,栩栩如生。門外對聯“只要你一身正氣神亦敬,不管誰兩袖清風鬼不欺”,這處古代宗教教義記載的地獄場景之復原,為東岳廟的“懲惡揚善”主題畫上了一個完整的句號。

廊房:信仰教義的生動鋪陳

除了這些主殿,側面的廂房和廊下,也看點十足。殿側的配電室或許曾是廟宇的附屬建筑,如今功能雖改,風貌依舊。

廊下的展板以影像形式,展示了東岳廟與76司的機構職能:延年益壽、福祿財運、生死之期等。72司的主事均由德高望重的歷史名人擔任,如公正司主事為包拯、速報司主事為岳飛等。其核心思想便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勸人多行善、勿為惡,其中亦可見數代古人的心血與巧思。

東岳廟的價值并非單一的建筑奇觀展示場,而是一座集建筑藝術、道教文化、地方歷史于一體的“活化石”:午門的帝王規格、獻殿的巧思藏韻、香亭的精巧雕刻,共同構成了古代建筑的標配;正殿的莊嚴、閻王殿的警示,則完整呈現了道教“懲惡揚善”的信仰體系。

這座被低估的瑰寶,如同一扇大門——門外是慕名而來的游客,門內是千年歲月沉淀的智慧。唯有越過飛云樓,推開這扇門,深入探尋那些藏于其后的古建,才能真正讀懂東岳廟的全貌。它靜待著每一個愿意放慢腳步的人,去推開這扇門,傾聽時光的故事。

記者 薛麗娟 文圖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