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8-11
□馮俊紅
童年的記憶里,有一抹亮色的紫總在心頭縈繞,那便是我們口中的野茄子。
鄉間小道旁隨處可見它的身影,七八月開花,九十月掛果,普通得像喇叭花、狗尾草一樣無人稀罕。大人們懶得瞥上一眼,若長在田里,鋤頭立刻毫不留情地落下。可在小孩子的世界里,它穩穩盤踞在心尖上。那年月,水果對莊戶人家是稀罕物,時令野果便成了自然的恩賜,饞嘴又不花分文。
秋日的羊腸小徑兩旁,半人高的野茄子秧一株挨著一株,長得密實,紫黑的小漿果油潤飽滿,三五成簇綴在枝葉間,像誰隨手撒下的黑珍珠,在秋陽下泛著幽亮的光澤。伙伴們見了,一人搶占一株,左手揪一把,右手握一捧,直往嘴里送。漿液染紫了嘴唇和指尖,直到肚子溜圓才歇手,舌尖和鼻孔都留著那微澀的清甜。
吃飽了,這片野茄林就成了我們的樂園。揪下果子追著拋擲對方,中了招的反而咧嘴歡叫。奔跑跳躍,呼朋引伴,只有行人或慢悠悠的牛車偶爾經過,全不用擔心呼嘯的機器,盡可放膽追逐戲耍。“波娃!狗蛋!麗娃……”暮色里,收工的大人拖著長音,呼喚我們的乳名催歸。孩子們總有些不情愿,噘著嘴,慢吞吞被牽走。
年年秋天,我們都會奔向那片野茄林,那一串串紫黑果實的滋味,總能撫平勞作積下的微末酸楚。
后來才知,我們這般寶貝的野茄子,有一個雅致的名字——龍葵。翻書才發現,古籍與詩賦中早有記載,那份源于無知的喜愛,悄然沉淀為更深厚的敬意。
它不單是甜蜜的回憶,更是鄉野饋贈的寶藏。《本草綱目》載其性寒,能清熱解毒,活血消腫。記得鄰家玩伴不慎摔傷時,母親便采來新鮮莖葉搗碎敷在傷處,不幾日便見好了。食用也頗佳。夏初,母親采那最嫩的芽葉,滾水一焯,調作清爽小菜,佐飯正好。待到秋深果熟,摘下成筐漿果熬成醬,到了蔬菜稀少的臘月寒冬,圍坐爐火挖一勺,濃郁的酸甜果香便在小小的廚屋彌漫開來。
野茄子生在路邊野地,無人照管卻默默結果,以莖葉根果無私惠人。這片無聲的野茄林,就是童年的學堂。看它隨遇而安仍繁茂生長,盡其所有付出——這生于荒野的小小植株,已然在我心底植下了一個樸素的道理:活著就該像它這樣,無論身在何處,站穩腳跟,用力生長,總有些光亮可以發出。捧出一份真心,照見一方角落,便是對世間溫厚的回響。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