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河東映像>

鹽湖與西湖

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8-07

韓維元

鹽湖風烈霜寒,蒼茫深沉。西湖風月無邊,煙波詩意。

鹽湖是風中的“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是晴日的“日融池面爛生紅,更有南山障碧空”;是雪后的“雪滿琴臺月,霜清鹺海風”;是四季輪回中定格的“千古中條一池雪”。

西湖是春天的“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是夏天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是秋天的“樓閣參差霜葉紅,湖光秋色畫圖中”;是冬天的“梅花送暗香,殘雪照斷橋”。

鹽湖與西湖,一個在晉南的黃土塬上,一個在江南的水網深處,像中華文明的兩枚印章,一枚蓋在生存的底色上,一枚鈐在詩意的扉頁間,它們以不同的姿態,記錄著人類與自然對話的兩種模樣。

鹽粒里的文明刻度

鹽湖的故事從一個字開始。在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有一個特指運城鹽湖的專用字——盬。運城鹽湖出產之鹽,稱作“盬鹽”,因為它是一種自然天成、不用加工煉制的大顆粒鹽,或者叫“大鹽”,又被叫作“苦鹽”。正是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讓歷史選擇了運城鹽湖承擔起孕育華夏文明的光榮使命。正所謂:“一池河東鹽,半部華夏史。”

相傳,黃帝、蚩尤為了爭奪這一池鹽而展開大戰。蚩尤戰死后,鮮血流入鹽湖,將湖水都染成了紅色,鹽湖也因此被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這場戰爭不僅奠定了黃帝部落的統治地位,也為華夏民族的融合與發展奠定了基礎,成為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標識。

4000多年前,舜帝在鹽湖岸畔撫琴彈唱: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中條山的風,帶著草木的溫熱拂過百里鹽湖,為百姓解除了憂愁、帶來了財富。

史料記載,運城鹽湖所產之鹽,早在商周時期就用于祭獻和貿易。商代甲骨文中多次出現用以會意容器中鹽粒的“鹵”字,因為鹽在商代不僅是調味品,更是祭祀品和維系部落聯盟的戰略物資。控制鹽的部落,就能通過貿易獲得糧食、青銅與人口,這便是“得鹽者得天下”的開端。

到了唐代,鹽湖采鹽在生產工藝上較西周以來的“集工撈采”有了重大突破,出現了“墾畦澆曬法”,成為河東鹽池生產史上一項劃時代的重大變革,所產食鹽行銷地區擴大到今天的山西、河北、河南、陜西、甘肅等地的160多個縣。唐大歷年間,全國財賦收入為1200萬緡。其中,鹽利收入為600萬緡,河東鹽池的鹽利達150萬緡。

在河東池鹽博物館,有這樣一件與鹽湖有關的珍貴文物——《河東鹽池之圖》。圖中鹽湖之內,忙碌的鹽丁不計其數,若“驅萬夫于冰上”,他們手持各種工具,鏟鹽的、裝筐的、戽水的、撈采的、掃集的……宛如一幅采鹽版的“清明上河圖”,不僅為我們呈現出一部栩栩如生的明代采鹽“紀錄片”,也為我們研究池鹽文化、了解明代經濟社會提供了重要史料。

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里寫運城鹽湖“朝取夕復,終無減損”。其實,哪有什么取之不盡?不過是一代代人把汗水滴進鹵水里,與鹽粒一起凝結成文明的基石。那些在鹽湖邊發生的戰爭與變革,本質上都是人類對生存根基的爭奪。鹽粒里藏著的,是饑餓與溫飽的拉鋸,是秩序與混亂的角力,是文明在粗糲現實中艱難生長的年輪。

作為中華民族先民最早開采鹽的地方之一,運城鹽湖以自然之力賦予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物質基礎,以文化之根供給中華文明傳承發展的源頭力量,可以說,運城鹽湖是集自然與人文之大成者。作為一座具有4600多年采鹽史、70多年無機鹽開采史的鹽湖,運城鹽湖的歷史貢獻可謂“未必光芒萬丈,但始終溫暖有光”。

而今,站在鹽湖中禁門的城墻上遠眺,中條山蒼翠蔥蘢,鹽湖水面波光粼粼,環湖綠道上游人如織,淺灘處的反嘴鷸在湖中游弋嬉戲……這是“退鹽還湖”“還湖于民”在新時代的歷史回響,是從“征服索取”到“保護共生”的現代文明啟示。

當昔日的工業湖變為生態湖,那些凝固在鹽晶里的時光,那些鐫刻在碑石上的記憶,那些回蕩在風中的古老歌謠,都在訴說著這片湖泊的新生——它不僅是大地的饋贈,更是文明的刻度,是晉南大地上永不褪色的歷史印記,是運城人對山水相依、水城共融的美好愿景。

鹽湖,不僅是一片湖,更是一部寫在山水間的文明史,每一粒鹽晶,都是生活的味道,都是時光蒸騰后留下的骨殖,都藏著中華文明的密碼。

波光里的精神褶皺

西湖的故事,從一場疏浚開始。公元822年,白居易到杭州任刺史時,西湖已因淤塞縮小了一半。他帶領百姓筑堤攔水,把葑草清除出湖底,讓淡水重新充盈了這片洼地。他在《錢塘湖石記》里細細記載:“凡放水溉田,每減一寸,可溉十五余頃;每一復時,可溉五十余頃。”那時的西湖,首先是一座“水倉”,滋養著杭州的桑田與民生。

其實,千百年前,西湖的實用性遠遠大于觀賞性,是杭州一城百姓賴以生存的母親湖。西湖原是與錢塘江相連的一處淺灣,隨著寶石山與吳山間灣口處的泥沙不斷沉淀,逐漸變成一個獨立的瀉湖。湖東與錢塘隔出來的區域,即后來的杭州城。隨著三面群山泉水的注入,西湖逐漸擺脫了江水的咸澀,成為天然淡水湖。

然而天然湖泊最大的敵人,就是因淤塞而沼澤化,最終消失。自唐李泌任杭州刺史開六井,引西湖甘水入杭州城,城與湖便不可分割。白居易首次對其進行了綜合治理,不僅疏通了已阻塞的六井,使杭州城飲用水再度充沛,還在湖的東北角筑堤設閘,開發湖水的灌溉與助航功能。

離任前,白居易寫下《錢塘湖石記》,立碑湖邊,向后人詳細說明蓄放西湖水的標準和操作步驟,還駁斥了種種所謂放水不利之說,并交代堤閘的管理與維護方法等,最后再次強調西湖對此地生活、生產的重要性,讓后來者切記。此碑一立,對西湖是一個劃時代的轉變,西湖從此由天然湖變成了人工湖。

這種將自然與民生緊密相連的治理智慧,讓西湖的美從來不是懸空的。此后一千多年,西湖雖屢受自然或人為的淤塞和侵占,但歷朝歷代均有人以“命脈”之由,將其保護和治理。

吳越國王錢镠拒絕術士填平西湖建設宮殿的建議,設“撩湖軍”疏浚西湖;明代楊孟瑛疏浚西湖,觸犯了權貴利益,甚至還丟了官;清代浙江主政官李衛、楊廷璋、三寶、阮元等均相繼對西湖進行過疏浚,為“魚米之鄉”奠定了水利基礎。

但西湖真正成為“精神地標”,是在大文豪蘇軾筆墨里完成的蛻變。蘇軾第二次到杭州主政時,西湖已“葑合平湖久蕪漫”,他花了四年時間疏浚,用挖出的淤泥堆成了橫貫南北的長堤,堤上種桃柳,架六橋,從此“望之如畫圖”。

他站在長堤上,看晨霧中的湖山如美人初醒,看雨中的山湖如煙似夢,看夕陽下的波光似胭脂暈染,寫下了“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白居易與蘇軾,兩位文人完成了對西湖的“雙重塑造”:既用堤壩與水閘讓湖水安守本分,又用詩句為湖山注入靈魂。這種“治理”與“詩化”的雙重協奏,讓西湖從一片普通的湖泊,長成為中國人的精神坐標。

此后,更多文人的駐足讓西湖成了“詩的標本”。林逋在孤山種梅養鶴,寫“疏影橫斜水清淺”,把隱逸的情懷戲在了梅枝;柳永在錢塘門外的酒樓里寫“東南形勝,三吳都會”,讓市井的繁華融入湖光;李清照南渡后在西湖邊暫居,“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的詞句里,藏著亂世中對安寧的遙望……這些詩句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每一圈漣漪都在擴大西湖的精神疆域。

西湖的“文氣”從來不是刻意堆砌的風雅,而是無數人在湖邊經歷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沉淀成的一種集體記憶。就像斷橋的雪,不只是自然景觀,更是白娘子與許仙凄美愛情的象征;就像平湖秋月,不只是月光照水,更是蘇軾“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喟嘆在時空中的回響。它的“文氣”中有岳飛“精忠報國”的壯志豪情,有于謙“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高潔,有梁山伯與祝英臺“三載同窗情感切,十八相送對江別”的浪漫。

正是有了這些文人志士的精神賦能,讓西湖的每一處景致都有了文化的注腳,讓西湖的每一座山都有了故事,每一片湖都有了詩意,每一棵古樹都有了傳說,讓西湖的每一滴水都浸著文化的氣息,每一座橋都連著歷史的脈絡,也讓中國文化有了最生動的載體。

時光里的湖山對話

鹽湖與西湖,一北一南,一咸一淡,一粗一雅,一烈一柔。它們就像人類與自然的兩種對話方式:鹽池是深沉的敘述,一字一句都刻在大地的肌理中,講的是生存的堅韌;西湖是輕柔的抒情,一詞一曲都飄在風里,唱的是浪漫的詩意。它們在時光里各自生長,又在文明的深處相互映照,就像一南一北兩本史冊,共同講述著中華文明與這片土地的故事。

為什么同樣是湖泊,會孕育出如此不同的文化?或許答案就藏在它們的“性格”里。鹽湖的鹵水是咸澀的,帶著一種粗糲與堅韌,這種特質讓它成為文明的基石,支撐起一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底色;西湖的湖水是甜淡的,帶著一種溫柔與包容,這種特質讓它成為中國文化的精神家園,滋養著一個民族的情感與靈魂。

時間長河的洗禮,形成了鹽湖與西湖各自獨特的“文化基因”。鹽湖從“集工撈采”到“墾畦澆曬”,再到如今的“退鹽還湖”,見證了人類對自然的索取與敬畏;而西湖的景觀從自然瀉湖到人工雕琢,從私家園林到公共空間,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神髓和風骨。鹽湖的“鹽文化”影響了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西湖的“水文化”則塑造了中國的文學、藝術、哲學。這種“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影響,讓它們成為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人文的浸潤,讓兩者超越了自然景觀的范疇。鹽湖的人文氣息帶著歷史的厚重,從黃帝戰蚩尤到鹽鐵官營,從猗頓販鹽到池神祭祀,每一個故事都與生存、財富、權力、國家緊密相連。西湖的人文氣息則充滿詩意的浪漫,從蘇堤春曉到斷橋殘雪,從柳浪聞鶯到雷峰夕照,每一處景象都關乎風月、藝術、精神與理想。如果說鹽湖的人文是“硬核”的,那么西湖的人文則是“柔性”的,這種“剛柔并濟”的人文特質,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

但鹽湖與西湖的不同,并不是兩個孤立的文化符號,也不是對立的互斥,而是中國文化“多元一體”的生動體現。鹽湖的咸澀里,有過詩意的瞬間,西湖的柔波里,也藏著凝重的筋骨。這種咸與淡、剛與柔、實用與審美、生存與精神的融合,不僅賦予了各自所在地域以不同的文化內涵,也構成了中華文明既腳踏實地又仰望星空的完整品格。

鹽湖與西湖有著共同的生命底色,它們都是自然的饋贈,都在與人類文明的互動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景觀。鹽湖的厚重與西湖的靈動,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的豐盈畫卷,鹽湖的實用與西湖的審美,共同詮釋了中國文化的價值追求。這種“同源異流”的特質,讓它們成為解讀中國文化的兩把鑰匙。

這種統一,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精髓所在。中國文化既有“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也有“造福一方”的智慧擔當;既有“經世致用”的務實態度,也有“寄情山水”的浪漫情懷。鹽湖代表了前者,西湖代表了后者,它們就像中國文化的兩種體系,相互依存,相互補充,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文化生態,也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東方哲思。

鹽湖與西湖,就像兩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中華大地上。它們的故事,是中國的故事;它們的精神,是中國的精神。無論時光如何流轉,它們都將在歲月的長河里,繼續流淌,繼續訴說,繼續滋養著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因為它們不僅是湖泊,更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印記與精神原鄉,是中華文明的永恒底色。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