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8-11
□記者 薛麗娟
文物名片
主角:祭蘭釉描金雙龍盅
出生時間:清代
尺寸:高4厘米、口徑7厘米
藏寶地:鹽湖區博物館

悠悠歲月里,總有一些人與物能在時光中留下深刻印記。在鹽湖區博物館的珍藏里,有一抹獨特的藍尤為耀眼,那便是清代祭蘭釉描金雙龍盅。它小巧玲瓏,造型別致,杯上萌萌的描金雙龍戲珠圖案,更是引人眼球。每一道釉彩、每一處紋飾都仿佛在歲月中吟唱,令人為之傾倒。
此盅的來歷頗具意義,1963年由鹽湖區群眾捐送,承載著當地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傳承。從形制上看,它高4厘米,口徑7厘米,敞口、弧腹、圈足,線條流暢自然。這樣的設計既符合古代實用器皿的需求,又極具觀賞性,拿在手中,大小恰到好處,手感舒適。
論及工藝,盅內施透明釉,純凈光潔,如同清澈的湖水,給人一種寧靜之感。盅外以藍釉為底,沉穩大氣,為這件器物增色不少。祭蘭釉,即祭藍釉,也稱“霽藍”“霽青”“積藍”,是一種高溫鈷藍釉。其歷史源遠流長,可追溯至唐代的唐三彩低溫藍釉,不過真正成熟且聞名的高溫鈷藍釉,早在元代景德鎮窯便燒制成功。元代祭藍釉瓷器存世稀少,卻意義重大,到了明代永宣時期,官窯祭藍釉瓷器更是達到登峰造極之境,其釉水品質上乘,被贊為“寶石藍”。清代時,官窯和民窯廣泛生產祭藍瓷器,而這件雙龍盅的祭藍釉色澤幽藍,深如夜幕,又似大海,基調莊重典雅,可謂經典之作。
更為出彩的是其描金工藝。描金作為金彩裝飾的一種,是將金粉調入適量膠水,再用毛筆蘸取在瓷面上描繪紋樣,或作邊線,或作金地。陶瓷使用金裝飾始于唐代,起初多為貼金,到了清代,金粉逐漸取代金箔,描金成為主流的裝飾技法。在這件雙龍盅上,清代的工匠運用描金技藝,勾勒出栩栩如生的金龍。龍紋在傳統文化中象征著權威、尊貴與吉祥,工匠們筆觸細膩,筆法自然,繪就了金龍的矯健身姿。工匠們看似隨意繪就,但龍鱗、龍須飄逸靈動,龍爪剛勁有力,龍目炯炯有神,仿佛下一刻便會破壁騰飛。在祭藍釉的襯托下,金龍更顯華麗生動,金與藍的搭配相得益彰,展現出獨特的審美風尚。
盅,作為一種小型容器,本義指杯類器皿,特指沒有把手的小杯子。在古代生活中,它用途廣泛,既可用作飲酒、飲茶之器,也常用于祭祀等禮儀場合。它小巧精致的造型,不僅便于握持使用,更承載著文化內涵。這件清代祭藍釉描金雙龍盅,從實用器轉變為博物館中的藏品,見證了時代的變遷與文化的傳承。它向我們娓娓訴說著那個時代的故事,也讓我們對古代文化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與理解。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