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8-11
□記者 韓立
文物名片
主角:伎樂俑磚雕
出生時間:金代
尺寸:高30厘米、寬18厘米、厚2.5厘米
藏寶地:鹽湖區博物館

鹽湖區博物館館藏的這塊高30厘米、寬18厘米、厚2.5厘米的方形磚雕,磚面內凹雕成壺門狀,展現了一位樂師正在專注彈奏琵琶的場景。這方寸之間的藝術呈現,不僅是一件精美的雕塑作品,更是一扇通往金代音樂文化的窗口,承載著那個時代豐富的社會生活和精神追求。
這塊磚雕磚面獨具匠心地內凹雕成壺門狀,賦予了作品一種別樣的藝術美感,使這塊伎樂傭磚雕在視覺上更具層次感和立體感,仿佛將觀者引入一個獨特的藝術空間。磚雕上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身著交領、素衣長袍。交領設計體現了中國古代服飾含蓄內斂的美學觀念,而素衣長袍則給人一種簡潔素雅的感覺,這或許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尚與審美取向。沒有華麗的紋飾與鮮艷的色彩,僅通過簡潔的線條勾勒出長袍的輪廓與褶皺,卻能讓人感受到衣物的質感與人物的動態,足見雕刻工匠技藝之精湛。
磚雕人物正專注地彈奏著琵琶,這一姿態成為了整幅磚雕的靈魂。從人物的動作細節來看,工匠對彈奏琵琶的姿態把握精準。人物的手指或按弦、或撥弦,仿佛下一秒就能流淌出美妙的旋律;身體微微前傾,沉浸在音樂世界之中,那種專注而陶醉的神情躍然磚上,生動地展現出金代樂伎完全沉浸在演奏中。
這塊伎樂傭磚雕的藝術價值不僅體現在精湛的雕刻技藝上,更在于它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金代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時期,其文化藝術在繼承遼、宋的基礎上,又融入了本民族的特色。伎樂傭磚雕中的音樂文化,便是這種多元文化融合的生動體現。它可能反映了當時宮廷或貴族生活中的娛樂場景,展現出金代上層社會對音樂藝術的追求與喜愛;也有可能是民間音樂活動的真實寫照,體現了音樂在金代社會生活中的傳播。
此外,磚雕作為一種建筑裝飾藝術形式,通常被用于墓葬、寺廟或其他建筑之中。這塊伎樂傭磚雕或許曾是某座古墓中的裝飾構件,它不僅具有裝飾作用,更可能蘊含著特殊的文化寓意,象征著墓主人對音樂的喜愛。這塊金代伎樂傭磚雕如同一個文化密碼,等待我們不斷解讀。當現代觀者凝視這位千年前的琵琶演奏者時,仿佛能穿越時空聽到那悠揚的樂聲。磚雕雖不能真正發出聲音,但它以視覺形式保存了音樂的“記憶”,讓我們感受到藝術跨越時空的力量,觸摸那個遙遠時代的脈搏,感受古代藝術的魅力與溫度。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