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間:2025-07-11
磨,最初叫做硙,漢代開始叫做磨。相傳,石磨是由魯班發明的,《世本》等文獻中記載“公輸班作硙”,由此可以推出,在戰國時期,石磨就被人們所使用。石磨有水力的,畜力的,還有人力的,而人力的俱多。

臨猗縣大嶷山農耕文化博物館展出的石磨
記者 劉亞 攝
隨著時代的發展,石磨也在不斷演變。石磨的發展又分為早、中、晚三期。從戰國到西漢為早期,這一時期的磨齒以洼坑為主流,坑的形狀有長方形、圓形、三角形等形狀多樣,極不規則;東漢到三國為中期,這個時期是磨齒多樣化發展時期,磨齒的形狀為輻射形,分區斜線型,并有四區、六區、八區型,也有十區斜線型。
石磨,通常由兩扇組成,分為下扇(不動盤)和上扇(轉動盤)。兩扇磨的接觸面有一個空膛,叫做磨膛。同時,接觸面上有鑿孔,有排列整齊的磨齒,用以磨碎糧食。石磨,是把瓜干、小麥、大豆、高粱等糧食加工成面粉的一種器械。
早些年在農村,石磨的普及性非常高,可以說是人們居家生活的必備器,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圍繞石磨創造了許多富有哲理的歇后語。有趣的是這些歇后語大多與驢有關,比如:驢子拉磨——跑不出這個圈;老驢拉磨——光轉圈;老驢啃石磨——嘴硬;老驢拉磨——走不遠;驢拉磨,牛耕田,各干各的活,各走各的道。
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初,石磨作為糧食加工成面粉的一種器械,在農村是普遍使用的。直到出現了打面機,村民才結束了推磨、篩面出苦力的日子。從此,石磨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當時許多農村,經常看到被遺棄的石磨,或是來做飯桌、墊井臺,或是用來壘豬圈、墊馬路,讓人看后不免會嘆息和遺憾。
(《當代散文》期刊)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