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日報時間:2025-07-09
□陳忠海
中國的人口總數由商周時期的千萬左右發展到清末的4億,其過程并非等量增長,中間經歷了幾次反復和爬升,重要的梯級有1000萬、5000萬、1億等。造成人口梯級性增長的原因,除政治、軍事甚至氣候變化等因素外,經濟因素無疑更為重要。
千年徘徊
先秦時期的人口總數一直處在低位徘徊階段,據趙文林、謝淑君《中國人口史》,夏代的人口約1300萬,經過近2000年的發展,到戰國末期仍大體保持在這一水平,秦統一時人口總數估計為2000萬左右。2000年的時間不可謂不漫長,但人口總數卻基本保持了穩定,原因就是生活資料供給的約束。
這一階段是中國傳統農業的萌芽期,出現了粟、黍等被馴化栽培的農作物,青銅農具代替了石質農具,又初步掌握了物候知識和天文歷,農業經濟有了初步發展,為養活上千萬人口提供了物質基礎。但總體來說,這一階段的農業生產還處在粗放和落后階段,作物品種單一,青銅農具存在很多缺陷,缺乏水利基礎設施保障,生活資料的增長受到極大制約,加上戰亂、自然災害等,人口始終維持在同一水平。
農業突破
中國第一次人口梯級出現在漢代,據《漢書·地理志》記載,西漢平帝元始二年全國總人口數達到了5900萬左右,西漢末年人口數雖然銳降,但到了東漢初期又快速回升。據《后漢書·郡國志》,東漢明帝永平十八年人口總數為3400萬,章帝章和二年為4300萬,桓帝永壽三年為5600萬。
兩漢300多年間人口總數大體在5000萬上下波動,較夏商周三代有了質的突破,除了統一王朝帶來的社會穩定及戰爭的減少外,生產的發展,尤其是農業技術的突破性進步是最關鍵原因。
漢代進入中國傳統農業的形成期,農業由粗放逐步向精細發展,農具進入鐵器時代,出現了鐵犁壁、二人三牛的耦犁及鐵耙、耬車、風車、水車、石磨等先進生產工具,畜力成為生產的主要動力,耕作的速度和質量都大為提高,農作物品種也更為豐富,通過絲綢之路等途徑的傳遞,大量新品種農作物被引進,對水利建設和農業生產經驗的總結也更加重視,出現了更為精確的歷法,這些使得徘徊了2000年的勞動生產率得到質的飛躍。
夏商時的糧食畝產量缺少文獻記載,《管子》說過“一農之事,終歲耕百畝,百畝之收,不過二十鐘”,這說的是春秋時期的產量,畝產0.2鐘,1鐘為10石,即畝產2石。
漢代糧食畝產量有了突破性提高,《前漢紀》談及西漢文帝時的畝產:“今夫農五口之家,其服作者不過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三百石。”即畝產3石。《史記·河渠書》講五千頃耕地“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萬石以上”,5000頃合50萬畝,即畝產4石。漢末嵇康《養生論》:“夫田種者,一畝十斛,謂之良田,此天下通稱之也。”1斛即1石,這里說畝產10石,不過不是糧食的普遍產量,而是“良田”。但不管怎么說,漢代糧食單產較先秦時期有了較大提高,《中國歷代糧食畝產研究》估算,漢代粟的畝產量超過了140公斤。
重心南移
漢代人口達到5000萬梯級后又出現了新的徘徊,其間發生的戰爭固然對人口變化有一定影響,但新的峰值出現后便不再進一步突破,根本原因還在于經濟對人口的支撐作用又出現了新的瓶頸。
魏晉以后國家出現分裂,人口一度出現了波谷,據《中國人口史》推測,三國時期人口總數在1400萬~1800萬之間,西晉的人口總數約2000萬,隨后人口出現了緩慢回升,南北朝人口最鼎盛時達到了4200萬,隋統一時約為4900萬。
從漢末到隋初,人口重回5000萬梯級用了300多年,與大一統時期的兩漢不同,這段時間國家處在更大的分裂與動蕩之中,政權分割,戰事頻發,對經濟發展造成了極大破壞,嚴重制約了人口增長,在這種惡劣條件下人口總數重新回升,得益于經濟重心的南移。
晉代之前中國經濟重心一直在北方,廣大南方地區雖然早已納入國家版圖,但那里地廣人稀,多屬未開化之地,一直到漢末,黃河流域都是人口密集區,據《中國人口史》的研究,東漢時的公元140年,今河南省轄區內人口約923萬、山東省約863萬、河北省約638萬,而同期江蘇省約222萬、浙江省約81萬、廣東省約86萬。
從西晉末年開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江南地區氣候較悶熱,土地肥沃,更適合耕種,北方地區雖開墾較久,但潛力已經不大,且戰亂多發,迫使大量人口南遷。據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從西漢平帝元始二年到東漢質帝本初元年,全國耕地面積在6.9億畝至8.2億畝之間,如果考慮到統計的誤差,這一時期耕地面積應當大體保持不變,而到了隋文帝開皇九年,全國耕地面積一下子躍升到19.4億畝,增加了一倍還不止,多出來的部分,最重要的應該是長期開發江南所增加的。
漢末至隋初數百年的戰亂雖然嚴重削弱了生活資料的供給,但江南的開發恰好彌補了這一不足,所以人口總數才能重新回到5000萬的梯級。
結構矛盾
唐宋以后經濟進一步發展,不僅社會相對穩定,而且江南的開發進一步持續,這為生活資料的不斷積累創造了條件,在社會總供給量不斷增加的推動下,人口也在不斷增長,到宋朝時人口總數躍上了1億的新梯級。
在主要依靠傳統農業的情況下,養活1億人并非易事,除生產技術的進一步提高、水稻等新品種作物的進一步推廣外,各地區的均衡發展,尤其江南地區的深度開發功不可沒。據《中國人口史》的研究,南宋時今江西省轄區內的人口達到了1025萬,而同期河北省僅為466萬,江南地區后來居上。
1億的人口梯級一直保持到清初,拋開其間因王朝更迭而出現的暫時人口下降外,人口總數基本上又穩定了數百年,人口增長出現新的停頓,意味著生活資料供給又出現了新的瓶頸。
在此之前一直強調農業的重要性,但在經濟結構中農業并非唯一構成,自然經濟條件的小農經濟無法支撐起一個強大的國家,所謂“生活資料”,也并非吃飽穿暖那么簡單。宋、明之間人口出現了新的徘徊,與經濟結構矛盾不無關系。這是一個由量到質的轉變,意味著供需矛盾出現了新變化,明朝中期以后出現的消費變化更能說明問題。
明朝中期開始,人們的消費觀逐步由樸素變為追求享受,一些原本只有皇室、貴族和官員才有資格享受的衣食住行逐漸走向商業化和世俗化。
這種“消費升級”現象是之前歷代所沒有的,與當時世界范圍內的經濟變革不無關聯。當時歐洲一些國家正在經歷著一場工業革命,傳統農業已退出經濟的主導地位,手工業、服務業快速發展,這種現象既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狀態和生活方式。
但是,中國受到了這種潮流的影響卻沒能跟上這個潮流,由于經濟政策的保守和失誤,明朝在這一輪經濟結構調整中總體是失敗的,傳統農業依然占據了國家經濟90%以上的份額,生產效率難以得到提升,整個明朝200多年間GDP增速平均不到0.3%,不僅經濟總供給量不足,供給的結構性矛盾也十分突出。
(《北京日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