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6-16
2007年的4月1日,垣曲縣革命老區紀念館來了一家四口,長者已是80多歲,兩個中年人50歲到60歲之間,一個青年人30歲左右。這是當年關家兵站老交通員沈精明一家。一天,沈精明從《運城日報》上看到垣曲創辦了一所革命老區紀念館,里面有十八兵站的展覽內容,便勾起了老人對往事的回憶,領著兒子、孫子來到了紀念館。
在紀念館里,老人觀看著每一件實物,在一塊塊板面前停留細看,不知不覺3個小時過去了,這時已接近中午,老人還沒有離開的意思。午飯時間到了,陪伴著老人的紀念館館長楊金玉想讓老人吃頓飯,可當時望仙村附近沒有一個飯店,就一個商店,還關著門。幾經周折,館里工作人員找到商店的主人,買了幾包方便面和蛋糕,又到村子里一個農家樂買了6個雞蛋,為老人一家做了一頓簡單的午飯。下午2時,老人滿臉淚花走出了最后一個展室。他說,看到展覽就像看到了抗戰時期的垣曲人民。“那時,我是一名交通員,經常得到當地群眾的幫助。記得有一次,我前往長治屯留送情報,在走到垣曲歷山楊樹莊時,遭遇了掃蕩的日軍。一個老鄉將我藏在了紅薯窖里,日軍走后又給我做了頓飯,走時還給我帶了些干糧。”說完,老人激動地流下眼淚。就在老人回程上車的一瞬間,他回過頭來說:“我回去給你郵一個東西,你這里沒有。”大概10天后,楊金玉接到一個包裹,是一部老式電話機,里面還有一封信。信中寫道:“這是一部老式電話機,是我1947年在野戰部隊通訊班時使用過的。1952年轉業時,我把這部已經壞了的電話機作為紀念帶回了老家。現在,我把它捐贈給你們,作為我對垣曲人民的感謝和懷念。”
(鄧文)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