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西都市報時間:2025-06-13

山西博物院展出的紅十字醫護人員手術工作照及醫療器械等物品 記者 劉亞 攝
血液,被稱為生命之源。而為了保存生命,千百年來人類對血液的認知和研究,經歷了從無知到可知的艱苦探索,也因此付出了高昂的血的代價。
飲 血
自古以來,人們都有“血液是靈藥”的篤信。在古羅馬時期,有病患喝角斗士鮮血的習慣,因為他們相信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生命力。
公元1492年,羅馬教皇伊洛賽特八世因病已處于昏迷狀態,在醫生的建議下,一連殺了三個健康男子,喝他們的血治病,結果喝血不久即死去。
而在我國古代,據著名清史專家李寅所作的《清十二帝后宮疑案》記載,咸豐皇帝為了強健身體養成了飲食鹿血的習慣。為了能夠及時喝上新鮮的鹿血,咸豐帝要求馬蘭鎮總兵進獻活鹿,而且,有數量要求。據資料記載,咸豐七年,馬蘭鎮總兵要在4個月內上交30頭鹿。可是,當時只湊夠12頭,相差甚遠,這可把馬蘭鎮總兵綿森急壞了,趕忙上折請示,請求寬限時日,咸豐帝批準了他的請求。
咸豐帝對鹿血達到了依賴的程度。當他跑到承德避難時,身體已經很糟糕了:“既至熱河,文宗已疾甚。”(《十葉野聞》)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他還要飲用鹿血:“咯疾大作,令取鹿血以供,倉猝不可得,乃殂。”(《滿清外史》)到最后,竟喪掉了性命。
飲血治病的思想千年以來都似乎根深蒂固,就是在我國現代,一些農村或封建迷信地方,仍然有人以喝雞血、鵝血、黃鱔血作為強體、滋補之法,結果適得其反。
輸 血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輸血的實踐發生在公元6世紀英國的亞瑟王時代。一位名叫喬弗洛的將軍在一次戰爭中受了重傷,失血太多,奄奄待斃。有人大膽地用蘆葦管把人血直接輸送到將軍的血管里,竟奇跡般地救話了他的生命。
直到1628年,英國醫生、生理學家哈維發表了血液循環論,奠定了輸血的理論基礎。公元1665年,生理學家勞維爾首次成功地實現了動物與動物之間的輸血。他先使一條小狗出血,然后把大狗的頸動脈與小狗的頸靜脈用管子(開始用蘆葦管和羽毛管,后來改用銀制管)直接連上,使小狗因接受了大狗的血而免于死亡。兩年后,勞維爾把這種方法冒險地運用到人體,他把一頭小羊的頸動脈與一個13歲的少年的頸動脈連接起來,使動物血進入到人體,居然沒有出意外。不久,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御醫丹尼斯又給一個8歲患貧血病兒童,給他靜脈里輸進225毫升羊血,挽救了孩子的生命。據歷史真實記載,丹尼斯用小羊血輸血中,先后有4人死亡,3人沒有問題。在死亡的一人中,一個叫艾美特的人先后三次輸血,前兩次成功,第三次輸血后病人突然死亡,被病人家屬告上法庭。從此,輸血作為治病的方法在法國被禁止。
英國也同樣做出此一決定。公元19世紀以后,被稱為“近代輸血之父”的英國婦產科醫生布倫戴爾設計了一套特別的器械,先后為10個病人進行輸血,其中2人因病死去,其他8人中,4人成功,4人失敗。
直到公元1900年,奧地利醫生卡爾·蘭德斯坦納注意到,接受輸血的病人有的平安無事,有的卻因輸血死亡,隨后他經過多次試驗,總結出人的血液存在著三種類型的組合,他把它們分別稱為A型、B型和O型,如果輸血時血型不合,輸血者就會因血液凝集而死亡。
第二年,也就是1901年,蘭德斯坦納的一個學生,迪卡斯特勞(Avon Decastrello)在老師的研究基礎之上,又發現一種新的血液,它不同于A、B、O型,其紅細胞能夠與A、B、O型血清發生凝集反應,命名為AB型。1902年,蘭德斯坦納宣布了20世紀醫學上的重要發現之一,即ABO血型系統。
然而,這一發現,在當時并未引起醫學界的注意,人們尚未看清它在醫學上的深遠意義。直到10年后,他的有關血型發現被美國人指出:輸血之前必須進行血型鑒定。從此,人類輸血的歷史揭開了新篇章。蘭德斯坦納也獲得了1930年的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2001年,在南非約翰內斯堡舉辦的第八屆自愿無償獻血者招募國際大會上,世界衛生組織、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國際獻血組織聯合會和國際輸血協會,發出聯合倡導,將ABO血型系統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卡爾·蘭德斯坦納的生日,每年的6月14日定為“世界獻血者日”,建議從2004年起正式推行。2004年6月14日,也成為第1個世界獻血者日。
獻 血
人與人之間既然可以輸血,也就為臨床救治病人和戰傷救治傷員解決了血源,因而也就出現了為別人獻血的需要。
1948年,國際紅十字會向世界各國提出要求,醫療用血要采取無償獻血和免費用血。1975年世界衛生組織通過決議,敦促成員國加速自愿獻血的發展。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已達到醫療用血全部或大部分來自無償獻血。有經濟發達的美國、日本、加拿大、德國、澳大利亞,也有經濟欠發達的阿爾及利亞、坦桑尼亞、尼泊爾、緬甸等,都實行了無償獻血制度。
而在我國,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今天,我國的獻血制度一直伴隨著新中國輸血事業的發展與時俱進,經歷了有償獻血、義務獻血、無償獻血三個階段的發展。
1958年,我國第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血站——中國醫學科學院輸血及血液學研究所血站(即中國醫學科學院輸血研究所的前身)在天津誕生,當時實行的是有償獻血制度。受經濟利益驅使,供血人員大量頻繁抽血,血液質量不斷下降,有的不法分子非法組織賣血隊伍,嚴重干擾了獻血管理工作。加上有的采供血機構檢測手段落后,一些傳染性疾病無法查出,由血液傳播的疾病時有發生。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和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及臨床用血量的逐年攀升,有償獻血制度很快便難以適應。于是,1978年8月衛生部專門組織了調查組,分赴中南、西南和東北等地區進行調研。之后,國務院根據此次調研結果起草了《國務院批轉衛生部關于加強輸血工作的請示報告的通知》(國發[1978]242號)并下發全國,在這個通知中第一次明確提出實行公民義務獻血制度。但是,在這種制度下有獻血者存在為了完成任務,被動地獻血的情況,并沒有充分調動獻血者的積極性。
1998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簡稱《獻血法》)正式實施,從此確定了我國的無償獻血制度。
為進一步保障血液安全,國家在2006年正式頒布了《血站質量管理規范》和《血站實驗室質量管理規范》,明確規定我國采供血機構應建立質量管理體系。質量管理體系的建立和實施極大地規范了我國采供血工作質量,為保障血液安全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在推動自愿無償獻血方面,2019年9月末,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通知》明確指出,北京市、河北省、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山東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廣東省、海南省、四川省和云南省,這15省份在2020年全面實現無償獻血者及其親屬在省內醫院用血費用直接減免。
世界上每秒鐘就有3個人需要輸血,血液的來源只能依賴于他人的捐獻。自愿無償獻血是唯一安全的血液來源,這也是世界各國的共識。所以,奉獻生命的禮物,讓世界更健康! (《華西都市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