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晚報時間:2025-06-09
□戶力平

清代絹底書畫紈扇 運城博物館藏 記者 劉亞 攝
北方主晴熱 暑熱難耐皆赤日
元代以前,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高溫天氣的記載極少,直到明清之后才逐漸詳細起來。《明實錄》中便有北京暑期高溫的記載:正統三年(1438年),“六月丁丑,雨澤愆期,苗稼枯槁(gǎo),有缺群黎秋成之望。”“炎暑熾熱,都城門外少見路人,(護城)河水減半,草木遍黃,無以生機。”成化十六年,“時至四庚之日(二伏),暑熱難耐,燕地皆赤日,順天府各縣均有病暍者,唯大興、宛平居多,斃命者百余人。”“酷熱已半月有余,炎日氣(溫)高,(北京)城中車稀人疏,多有暍者沿街而臥。”萬歷二十八年,京畿“久旱酷熱,諸谷焦枯,疫癘流行。”萬歷四十三年,大學士方從哲上言:“日者,天時亢旱,雨澤稀微,赤日流金,土焦泉涸,都城內外,癘疫盛行。”
清代北京也出現過數次伏暑高溫天氣。康熙十七年“六月壬午:今日值盛夏,天氣亢陽,雨澤維艱,炎夏特甚,禾苗重蒿(hāo),農事甚憂,六月炎暑,自京師至關外熱傷人畜甚重。”乾隆八年六月“京師盛暑”。六月初一日,乾隆帝諭:“近日京師天氣炎蒸,雖有雨澤并未沾足,若再數日不雨,恐禾苗有損,且人民病暍者多,朕心深為憂惕。”道光七年六月癸未,道光帝諭:“京師自閏五月下旬以來,酷熱非常,又形酷旱。”同年夏,“昌平大熱,人有暍死者。”光緒三年六月初八日,北京天氣“暵(hàn)干可慮,毒熱不可當。”由此可見,明清時期北京的高溫天氣應不低于40℃,才會出現“暑熱難耐,燕地皆赤日”的現象。
明清時不僅北京地區出現高溫天氣,周邊順天府所轄各州縣均有出現高溫的情況。據《霸州志》載:明萬歷四十三年“州域恒燠,河湖皆枯,百草不繁。流民行于京師,暍死途中者居多。”《宣化志》記載:乾隆八年“夏暑熱,有暍死者。禾枯如柴,民不得生。”《保定府志》有:乾隆八年“天氣亢旱,自五月二十四日至六月初五日,人多暍死。”
有氣象學家分析:北方高溫天氣,大部分以晴熱天氣為主,太陽輻射增強,蒸發作用加大,導致近地面大氣明顯增溫,呈現炎熱或悶熱,易致人中暑,嚴重時會導致死亡。乾隆八年,順天府各州縣上奏,因高溫炎熱而死亡的人數竟超過一萬人。為此,乾隆皇帝傳旨,先是向所有災民發放一個月口糧,初為“普賑”,隨后又進行了“大賑”與“加賑”,總共算下來,近兩百萬災民中,最多的可獲得半年多的口糧。
南方似蒸爐 溫濕蒸炎悶殺人
歷史上,我國南方地區也出現過多個年份的高溫天氣,遠在唐宋代時期便出現過。據《中國氣象災害史話》載:《舊唐書·宣宗本紀上》有開元二十四年“大熱,道路有暍死”之記載。宋至道二年,“六月,大熱,民有暍死者”。景德元年四月丁卯“隆暑”,六月壬午“人多暍死”。嘉定八年,今安徽、江蘇、湖南等省份均遭受熱災。《宋史·天文五行志》云“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旱熱程度甚至達到“行都斛水百錢,江淮杯水數十錢”的地步。
宋代的高溫天氣,令詩人們賦詩感嘆。北宋詩人孔武仲《伏中作二首》云:“酷暑已旬日,熏炙勢自如”。陳造《立秋日》曰:“酷暑如酷吏,頃刻不可對”。
宋代金石學家、女詞人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于建炎三年六月,冒著酷暑奔赴建康(今南京)覲見宋高宗。當時高溫肆虐,其趕路心急,防暑不及,患瘧疾病,卒于都城,年僅49歲。
明嘉靖九年,南京再次發生“熱災”,時任南京兵部尚書王廷相酷熱難耐,遂賦《苦熱》詩:“南京六月梅雨積,溫濕蒸炎悶殺人。衣冠出門苦流汗,簿書堆案兼勞神。”有史料記載,當時被“暍死者”不下千人,以致棺槨制作不及。
南京,一直以來被稱為南方“三大火爐”之一,而另兩座與之齊名的“火爐城市”是重慶、武漢。
“火爐城市”這個說法最早反映的是人們的直觀感受,長期以來沒有明確的定義和標準。如今,“火爐城市”的衡量標準已明確為炎熱指數、高溫日數、連續高溫日數、夏季平均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等諸多因素。以出現35℃以上高溫日的數量多少來衡量,南京、重慶、武漢每年的高溫日居于南方諸城榜前列。按照有關資料顯示,這三大“火爐城市”夏季35℃以上高溫天氣,平均每年19.3天,37℃以上高溫天氣平均每年4.5天。另有數據顯示,“三大火爐”年平均暑熱日數48天至68天,炎熱日數17天至34天,酷熱日數也有3天至14天之多。
“火爐城市”自古以來便飽受高溫困擾,與其所在地區的地理風貌有直接關系。“山城”重慶之熱源于地形,“渝爐”堪稱“老山煉丹”,是全國有名的盛夏高溫區,每年氣溫升至40℃以上的天氣并不少見。而另兩座城市之酷暑,竟與水系相關。“江城”武漢可稱“一代爐魁”,此地江河湖泊眾多,水汽大量蒸發,團團熱氣將整個城市罩住,夏日悶熱難耐。而南京地處長江中下游,水面廣闊,夏日空氣中濕度大,悶熱異常,因濕熱溫度高,且持續時間長,故居“三大火爐”之首。 (《北京晚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