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醫藥文化時間:2025-06-11
□傅維康

運城葫蘆工藝品 記者 劉亞 攝
葫蘆為葫蘆科一年生攀援草本,自古以來常被稱為壺盧、壺蘆。古代文獻寫到的瓠(音同“葫”)、匏(音同“袍”),也多是指葫蘆,比如元代農學家王禎《農書》高度贊賞的匏就是葫蘆,書中寫道:“匏之為用甚廣,大者可煮作素羹,可和肉煮作葷羹,可蜜煎作果,可削條為干?!?/p>
中國先民摘食鮮嫩葫蘆,逐漸發現葫蘆果實、果皮、葉、花、種子對人體有保健醫療功用,中醫學將其功效概括為清熱、生津、止渴、潤喉、利尿、消腫、散結、通便、養顏等。
葫蘆不僅可供于人類蔬食和藥用,還和中華民族文化與民俗有著密切關聯。葫蘆外形似大小兩圓球天然相疊,給人們以美、和諧、圓滿的感受。加之葫蘆諧音“福祿”“護祿”,為企望富貴、幸福,有的人家特在廳堂、房室里擺放植物葫蘆或人工制作的葫蘆。中國歷代,人們創造了葫蘆造型的剪紙、繪畫及制作各種工藝品,形式豐富多彩。
古人將老熟葫蘆剖為兩半,清除瓤和籽之后,成為瓢,也稱巹(音同“錦”),可用于舀水或盛酒飲。中國古代,有些人家為子女等晚輩舉行結婚儀式時,給新婚夫婦各執一盛有酒的瓢(巹),讓他倆各自把酒同時飲完,稱為“合巹”。兩千年前,《禮記·昏義》記述了合巹儀式(昏,古代也指結婚;義,儀的古字;昏義即婚儀)。
老熟干燥的葫蘆,體輕,能浮于水面,中國古人利用葫蘆此特點,將多個老熟干燥的葫蘆綁于人體腰部周圍,能涉水安渡江河。 (《中醫藥文化》雜志)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