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史>

古代“高考”那些事兒

來源:時間:2025-06-06

戚風

高考,雖然是現代才有的名詞,但實際在中國古代已有悠久的歷史。科舉制度,就是中國古代的“高考”。

古代“高考”要考幾天?如何杜絕作弊現象?今天讓我們一起聊聊這個話題。

長達九天的考試

在科舉制度之前,古代中國普遍使用的是舉薦(察舉)制度,但這一制度具有不公正和隨機性。而科舉制度是中央力量統一安排全國的分區統考,即相當于現代的“高考”,是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這一制度也影響到了日本、朝鮮、越南等國。科舉從開創至清光緒三十一年最后一科進士考試為止,前后經歷1300余年。

明朝是科舉的鼎盛時期,考試分為四級,第一級是童試,中者稱秀才;第二級是鄉試,中者稱舉人;第三級是會試,中者稱貢士;第四級是殿試,中試者賜進士出身。一甲3人,賜進士及第,有三個格外拉風的稱呼,分別是“狀元”“榜眼”和“探花”;二、三甲,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考試每3年進行一次,鄉試、會試各分3場,每場考3天。第一場寫7篇八股文,第二場寫1篇政論、5篇判詞、1篇公文,第三場寫5篇時政評論。

古書上講的“進京趕考”指的是會試。會試由禮部主持,考場設在北京貢院。

古代“高考”競爭之激烈,遠超現在。明清時期,錄取人數最多的一次是雍正八年,一共406名,最少的一次是乾隆五十四年,只有96名。清朝光緒九年,參加會試的考生有1.6萬多人,只有300多名考生得中,錄取率僅為1.9%,真正堪稱百里挑一。

防止作弊也嚴格

古代考生很辛苦,需要長途跋涉去趕考,還要把所有必備的東西都帶齊。從四書五經到考試專用的墨斗筆、墨汁儲藏盒、硯臺,還有換洗衣物。

在所有考試用品里,浮票即準考證無疑最重要,一旦遺失,將無法彌補。古代沒有照片,準考證只能用語言描述。比如:姓李名四,年齡20,中等身材,有胡須,考號治字31號等等。

預防考生作弊,古今一樣嚴格。《宋史·選舉》記載:宋太宗淳化年間,為“革考官窩私之弊”,采用監丞陳靖的建議,推行“糊名考校”法,即在試卷上糊住考生姓名、籍貫,決定錄取卷后再開拆彌封。

“彌封”是在試卷交上來后,先由彌封官將卷面折疊,封藏應試者的姓名,編上紅號,然后由謄錄人員將試卷用朱筆謄抄,稱為“朱卷”,最后再送考官評閱。放榜的時候,按取中的“朱卷”紅號調取“黑卷”(原件)拆封,最后唱名寫榜。

為防止作弊,考場進行全方位封閉,用一排排號舍把考生隔開。后來,又采取考生進號舍后即關閉上鎖,考前洗澡并提供制式服裝,以此方式來杜絕作弊。

唐朝“高考”專設“少年班”

古代“高考”不限制考生年齡,但要求除了背誦《論語》《孟子》《詩經》《禮記》《左傳》等原著外,還要熟讀原文幾倍數量的注釋,以及其他書籍的學習。

唐朝設有童子科,10歲以下的孩子能通一經,并且《孝經》《論語》等每卷能誦文十通者,就可以入科學習。

在宋淳熙元年,女孩林幻玉前去應試,就大綱內的43本詩書對答如流,被孝宗皇帝封為孺人。

而元朝的童子科中試者,都能進入朝廷的最高學府國子學。

清康熙三十八年己卯順天鄉試,以及乾隆三十五年庚寅江西鄉試時,還出現了99歲高齡的考生,即秀才黃章和李煒。

此外,累世中第的家族性現象當時也經常出現。明代,殿試拿到名次的考生最多的省份是江西,其中最著名的又屬吉水縣,以出翰林聞名全國,到了清代出得最多的則是江蘇、浙江兩省。

古代狀元知多少

無論年齡大小,考生的最終目的都是考取狀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

歷史上一共出現過文武狀元500多位,第一個狀元是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孫伏伽,最后一個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的劉春霖。唯一的女狀元是太平天國的傅善祥,可謂女中豪杰,她連中三元,不僅是狀元,還是解元、會元;不僅是殿試第一名,還是會試、鄉試第一名,也是全省第一名、全國第一名。500多個狀元中,只有19個曾經連中三元,文狀元16個,武狀元3個。其中最“牛”的,是明朝洪武年間的黃觀,他連中六元(縣考、府考、院考、鄉試、會試、殿試),都是第一名,年僅27歲,后任翰林院修撰,成為建文帝的重臣。

考生能考取狀元的因素很多,其中考卷上的書法最能直接影響成績。康熙三十年殿試,康熙皇帝就因對第二名戴有祺的書法極為欣賞,直接把他定為了第一名。明朝萬歷二十六年的狀元趙秉忠的考卷,是目前保存的唯一的殿試狀元卷真跡,其字跡娟秀、工整嚴謹。

不過也有另類考生,如明末清初的文壇奇才金圣嘆,真是文壇得意,考場失意。他參加過三次考試,回回作文精準地拿到了零分。氣得主考官在考卷上痛批:“秀才去矣!”翻譯一下就是,“你小子下次別來考試了!”

古代也重“素質教育”

現在高考,“高分低能”現象不斷引起社會的關注,這實際上涉及考生的“素質教育”問題。古代的“高考”,古人同樣重視這一點。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古代科考就是舉人到京城會考,金榜題名后緊跟而至的就是高官厚爵。其實,真實情況并非這樣,古人在會試取中貢生后,還要面臨殿試,然后才能決出“名次”。

殿試由皇帝在皇宮大殿親自主持。皇帝除了現場點題讓貢生們作文比試外,還要通過問話、觀察等方式對他們進行考察,最后綜合他們的情況,才能定出狀元、探花、榜眼等一應名次。

殿試的好處是,通過直面觀察,對“考生”平時接受“素質教育”的情況進行了解,以盡量做到全面正確地評估其才能。這說明,古人對“考生”“素質教育”的重視不亞于今人。

(《上海法治報》)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