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糧油市場報時間:2025-06-09

稷益廟壁畫中的麥收場景 記者 劉亞 攝
較早的小麥詩歌,除了先秦的“青青小麥”“芃芃其麥”外,當屬漢代的《古歌·高田種小麥》,只是作者無從查考,姑且叫無名氏。詩的全文是:“高田種小麥,終久不成穗。男兒在他鄉,焉得不憔悴。”在那高高的田土上播種小麥,畢竟難以長出麥穗。雖然作者表達的是一種離愁別緒,但用小麥不宜種在高田比擬常人不宜住在他鄉,于那久遠的時代,倒也貼切。
唐代白居易的代表作《觀刈麥》,一開始就以“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的詩句,表現農事繁忙和豐收景象。覆蓋田壟的小麥成熟發黃,割麥者和拾麥者的情形躍然詩中,而昨日的割麥者成了今日的拾麥者,緣自繁重賦稅失掉田地,今日的割麥者也可能成為明日的無田人,淪落到拾麥充饑的地步。作者時年36歲,官至縣尉,聯想自己“曾不事農桑”,卻拿著“三百石”俸祿,一年將盡時還有余糧,故而“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這種愛民察民之情,歷來為后人稱道。
詩人面對大地上的麥子,怎能不引發詩興!因而留下許多以麥為題的吟麥詩。僅《種麥》同題詩,其詩句,陸游有“墾地播宿麥,飯牛臨野池”;劉敞有“禹稷躬稼穡,春秋重麥禾”。
古詩亦涉及過麥價。如李昭玘的“明年麥價應如土,安用登高把酒杯”;陳著的“麥甑凄涼稻尚青,粒珠乘急價掀騰”;俞德鄰的“爾時石秫十二千,仍更五千糴石麥”;王世貞的“休汝毋言計盡非,麥田雖薄價還微”。而章甫在《田家苦》中寫到一位“問路”的糧商,糧商聽說糧農的苦楚:“今年麥熟勝去年,賤價還人如糞土”,意即今年麥的年成勝過去年,但價錢便宜,用賤價的小麥償還以前的債務,很不值錢。最后一句“農商苦樂元不同,淮南不熟販江東”,說的是糧商的苦樂與糧農不同,受天氣的影響不大,一旦淮南歉收,糧商可到江東販運,以求低價糧源。到了清代,乾隆的《割麥行》,結尾說到“幸茲割麥逢飽秋,持鬻卻苦價太賤”!體現了最高統治者對“谷賤傷農”的同情。
(《糧油市場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