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4-04-12
□張彩霞

這是一個萬物復蘇的季節,這是一個衍生思念的季節。
迎著晨曦暖陽,沿著風拂柳舞的人行小道,我又一次走進了柳園,走近了柳宗元……
穿過掛有“山水來歸,黃蕉丹荔;春秋報事,福我壽民”楹聯的大門,迎面立著一尊五米高的漢白玉雕像。他頭著幞巾,手握書卷,目光深邃,若有所思……似乎在等待著什么,又期盼著什么,這便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柳宗元的雕像。
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東郡,自詡“河東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21歲進士及第,一度活躍于唐中葉的政治變革舞臺,33歲任禮部員外郎,因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永州司馬,10年后再貶為柳州刺史,47歲便英年早逝于柳州任上。
歷經仕宦漂泊的柳宗元深深地眷戀著故園祖籍。他在《晉問》的開篇便借他人之問,自豪地聲稱自己“先生,晉人也”。在《送獨孤申叔侍親往河東序》一文中,他也曾寫道:“河東,古吾土也,家世遷徙,莫能就緒。聞其間有大河、條山,氣蓋關左,文士往往仿佯臨望,坐得勝概焉。吾固翹翹褰裳,奮懷舊都,日以滋甚。”這位“千萬孤獨”的游子,對河東的摯念和向望可見一斑。千百年后,永濟人民也沒有忘記這位河東先賢,在他日思夜想的故土之上,專門為他修建了一座占地300畝左右的公園——柳園。

柳園內最引人注目的是50余畝大的柳子湖,湖水清澈見底,沿湖漫步,穿過寫有《江雪》《漁翁》等名詩佳句的景點,享受《永州八記》寫意的高山流水、曲徑通幽、巨石嵯峨、山勢跌宕,點綴在環湖草坪上的太湖石吸引了我的目光。我在園西北處一塊太湖石前久久駐足,石上刻著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時所作的《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海畔尖山似劍铓,秋來處處割愁腸。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這位為了改變柳州破舊簡陋的城郭,寧愿“只因長作龍城守,剩種庭前木槲花”“手種黃柑二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的謫貶刺史,偏安一隅,實施著改革弊政,解放奴婢;挖井開荒,發展生產;興辦文教,傳播儒學;植樹種菜,整治城市。他在實施政治抱負的同時,仍時時不忘故國家園,留下了這千古名詩。
佇立石碑前,我似乎讀懂了柳宗元那若有所思的目光,那救國濟世的家國情懷和積極進取的求索精神。一千年后,他用《天對》回答屈原的《天問》,提出“民惟邦本”“吏為人役”的民本思想,他用自己的言行踐行著“率性廉介,懷貞抱潔;清白可鑒,淡泊是師;廉潔自持,忠信是仗”的誓言。如今,坐落在柳園北邊的柳宗元廉政紀念館就是他忠貞一生的真實寫照。
我知道,這位時運乖騫、漂泊異鄉的游子,千百年來,常常化身,散向峰頭,遙望著京華長安,遙望著河東故土。此刻,我仿佛看到,柳公一襲青衫正風塵仆仆地從時光隧道里趕來,陪我一同走進他向往已久的故園……
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這里西臨母親河,南屏中條山,北望峨嵋嶺,腹有伍姓湖,橫貫涑水河,號稱“堯天舜日帝王居”,可謂“江山代有才人出”,是五千年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中華文化歷經漢風唐雨的洗禮,宋韻元聲的蕩滌,從這里一路搖曳而來,鸛雀樓上眺望三晉風流,鶯鶯塔下演繹千古絕唱……這便是枕在母親河臂彎里的小城永濟古樸又厚重的昨天。如今,歷經撤縣設市和新時代的巨大發展后,這里更是一幅風景畫,一首抒情詩。
這是一處祥和的家園。通過城市東擴、西進、南綠化、北開發、核心區提升的總體發展戰略,我們的家園更加豐饒。百村集中供水的實現,讓祖祖輩輩吃高氟水的歷史一去不返;涑水河和伍姓湖的生態治理,把昔日的“龍須溝”變成碧波蕩漾、鳥語花香的水上樂園;鄉村振興使農民享受到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豐碩成果;“543”現代產業矩陣理念,帶來了強大的經濟支撐,財政收入顯著增加。“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如今的永濟,正朝著加快轉型、振興崛起、建設宜業宜居幸福生活邁進。
這是一座美麗的花園。人在樹下走,車在林中行,三季鮮花開,四季眼映綠。舜帝山森林公園、伍姓湖濕地公園、濱河公園、櫻花園、蒲園、柳園,為小城增添了嫵媚和亮麗。走進小城,仿佛走進了一條條綠色長廊,一街一樹種,一路一特色。以道路綠化為主的綠色網絡工程,以公共綠化為主的綠色名片工程,以社區和村鎮為主的綠色家園工程和以防護林帶為主的綠色屏障工程,點綴著小城的各個角落,舒展了小城的雙翼,形成一幅天人合一的美景圖。
這是一方精神的樂園。漫步舜帝山廣場,周圍高大的仿唐建筑相得益彰,蘊含著深厚文化的“二十四孝”浮雕和“舜耕歷山”銅雕,營造了濃郁的舜風唐韻文化氛圍。沿著黃河一號旅游公路、中條山休閑康養經濟帶、涑水親水宜居經濟帶,以及永濟百余處歷史文物和旅游景點一路走過,一座優秀傳統文化底蘊之城從歷史深處奔涌而來,一座山清水秀、城景交融的山水之城呈現眼前,我們何其有幸,竟在黃河之北領略到水清景美、城水交融的江南意境。“這里最早叫中國”“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更成為永濟這座小城燦爛的名片。
太陽漸漸升起,透過柳梢灑下點點金光,湖邊悠揚的琴聲打斷了我的沉思。柳園里晨練的人漸漸多了起來,沐浴著朝陽,在寬闊的林蔭道上,舞劍、跑步、做操……我依依不舍地走出柳園,再次回望這位衣袂飄飄的河東先賢,難道他也留戀這人間美景不愿返回?是的,一定是他,欣逢盛世,他一定找到了回家的路,肯定再也不會“秋來處處割愁腸了”!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