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絳州澄泥硯,嶄露十足“潮范兒”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4-04-11

記者 游映霞

4月7日,早晨8時,山西絳州澄泥硯文化產業園,絳州澄泥硯直播間照常開播。當日的商品櫥窗里,“上新”了85件材質細膩、泥質溫潤的澄泥硯臺。

直播間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絳州澄泥硯第三代傳承人藺霄麟的作品,線條簡約,造型大方,為年輕一代的制硯匠人帶來了新的啟示,更是當天直播間的亮點之一。

當天的直播由“95后”青年衛安南主持,他精心準備了近兩個月的講解詞,為觀眾們呈現了澄泥硯的悠久歷史和豐富內涵。把有關澄泥硯的文化傳播給更多人,是他一直以來的追求和使命。

2019年以來,絳州澄泥硯“90后”制硯人藺霄麟帶領一支由“95后”青年組成的團隊,共同投身澄泥硯事業的發展。他們雖然擁有不同的背景,但共同懷揣對知識的渴望和熱情,致力于澄泥硯的傳承與創新。他們的努力,讓泥土變成了精美的器具,走向了年輕一代,讓非遺被更多人“看見”,也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拓”澄泥硯的生長圈

在新絳縣光村絳州澄泥硯生產基地,藺霄麟向記者展示著一套精巧靈動的澄泥硯——“如云若水”。這是專為新婚夫婦量身定制的對硯,男方硯臺名為“如云”,設計靈感取自云的形態,寓意著男方氣宇軒昂、風姿英俊;女方硯臺則名為“若水”,采用水波紋設計,象征著女方溫柔如水、圓潤如玉。

藺霄麟,作為該硯臺的設計者和制作者,是當地年輕一代制硯人中的佼佼者。2019年,他從韓國歸國,帶回了現代陶瓷工藝的啟示,并將其融入了澄泥硯的制作中。國外學習8年,他見識了眾多世界級工藝品,對制硯工藝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創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一代硯有一代硯的氣韻。不同于父輩執著藝術上的超越,藺霄麟想要把硯變成純粹的作品,他不追求澄泥硯藝術上的超越,而是突出硯的形狀、顏色之美,將傳統的書房器物化作生活中的實用器具。

澄泥是具有生命力的泥土,澄泥硯是有靈氣的書法器物。“不確定性”,藺霄麟反復說,入窯后的未知承載著期待,色澤、光彩、質地,在開窯的時候一一揭曉,“每次開窯就像開盲盒一樣,天氣、溫度都會影響最終效果,你不知道燒出來的成品會是什么樣的,這也是土法柴燒的魅力所在”。

除了做硯臺,泥土還能做什么?怎么樣才能讓澄泥硯更受年輕人喜歡,“要造型好看,顏色漂亮?”藺霄麟能想到的,不只有這么多。

他嘗試將新想法、新工藝,融入制硯中,從玻璃和陶瓷中獲取靈感。擺件、印章、筆擱、茶壺、杯墊……在他的工作室里,擺放著各種各樣的試驗成品。在這里,泥土形制不再囿于硯臺,有了更多的可塑性。

2022年,通過調整窯內溫度、硯坯擺放位置,藺霄麟把澄泥硯的顏色從原來的3種變為8種,更是成功制出了豆沙綠澄泥硯,其中一方還被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收藏。今年,藺霄麟大膽突破,燒制出了烏漆,作為“如云若水”系列的第三件作品“云水相依”。

將澄洗過濾工藝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面對傳統的柴燒土窯燒制工藝,藺霄麟堅持原汁原味,每一次高溫燒制都成為一場挑戰與考驗,卻也孕育出了無數個完美無瑕的硯臺。“盡管電窯具備更為穩定的特性,確保每次燒制的結果相對可控,但我們堅持使用傳統土窯燒制工藝。”藺霄麟說,每一次土窯燒制都是一次砥礪人心的考驗,經歷過1000多度高溫的洗禮,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最終成品的質地完美無瑕。在這個過程中,每一方硯臺都經歷著獨特的歷程,煥發出與眾不同的氣質與魅力,成為一份獨一無二的珍貴禮物。

有位制硯老師傅說,澄泥硯的靈氣離不開雕刻師傅的匠心,雕刻是把生命融入其中的過程。這句話,藺霄麟始終記在心里,“制硯時全身心投入,硯臺逐漸顯現形狀,或柔和、端正,或古雅、圓潤,自己的心境也跟著慢慢沉淀下來”。

“擴”消費者的新視野

“這方瓦當硯器型規整,屬于一個經典款,下單還贈送木盒,整體古樸雅致。”面對鏡頭,衛安南選取好硯臺,讓網友仔細看清全貌。

在澄泥硯的世界里,每一處雕刻都飽含匠心與耐心。隨著直播的興起,澄泥硯的展示也煥發出新的活力:直播間內,網友成為“點菜”的主角,而主播則以細致的講解將他們所感興趣的商品呈現在鏡頭前。

“升級設備后,通過調整焦距、切換鏡頭,互動更直觀,拍攝更細膩。”衛安南說,“如今,借助新技術,色彩還原得更加真實,工藝精細肉眼可見。觀眾可以近距離觀察澄泥硯的每一個細節,把細致的雕工盡收眼底。”

要把澄泥硯展示給成千上萬的人看,線下存量市場再龐大,僅憑口碑的傳播速度也不及網絡迅捷。對此,藺霄麟轉變思路,把網絡視作傳播非遺文化的重要載體,組建小團隊,開了網店,還通過網絡直播介紹澄泥硯的歷史文化與制作技藝。

絳州澄泥硯直播團隊共有9人,從早上8點播到晚上10點,一天共10場。在每日開播前,衛安南會提前準備好一份長達數千字的講解稿,但在他眼中,最難的還不是介紹。

每天長達十余個小時的直播時長,盡管疲憊,衛安南臉上依舊洋溢著笑容。“在當前商業化的背景下,有些行業沒辦法完全做到商業化的批量生產,像非遺技藝這樣的老手藝需要推廣,還要講究方法和技巧。”出于對文化的熱愛,他愿意付出更多。

直播帶貨絕不能“檔案信息式”地念稿,澄泥硯不同于普通商品,怎么講出文化味道,讓網友真正被澄泥硯所吸引?同時,隨著對澄泥硯興趣的不斷增長,消費者們提出了一系列各式各樣的問題,有時難以提前準備。于是,這個團隊的成員逐漸培養了主動獲取知識的習慣,在與觀眾互動時,主播用最短時間、抓人內容,揭開作品背后的精彩世界。衛安南舉了個例子,在向觀眾展示瓦當硯的整體造型后,還要細致解讀瓦當的內涵意義、歷史沿革。鐫刻的鹿形圖案,則是代表著吉祥、長壽和幸福。“澄泥硯不僅是工藝品,更是文化的傳承與傳達。”衛安南說。

“精致美觀,不愧是非遺”“下發快,墨細膩,送的墨汁和收納袋非常超值”……眼下,絳州澄泥硯的線上店鋪有了固定的客源。“大部分是年輕買家,他們懂硯臺,熱愛傳統文化。”藺霄麟說,“年輕人偏好簡潔大方的款式,不需要動輒上千近萬元,花幾百元就可以買到一方非遺硯臺。由于采用相同的制作工序及原料,無論價格高低,每一方絳州澄泥硯的出墨、發墨都極其穩定。”

為了滿足不同客戶的個性化需求,藺霄麟進一步拓展了市場,推出了私人征稿定制服務。這項服務允許消費者提供手稿或設計圖,再根據這些圖稿打造出成品。“太原一位年輕的客戶喜歡荷花,憧憬著荷塘月色的美景。她親手設計了一幅荷花草圖,并交給我們。”通過線上平臺,她的這份熱愛和創意得以轉化為現實。

硯臺文化的逐漸普及,使得硯臺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藝術品,而是真正走入大眾的生活。藺霄麟將這份自信與觀眾分享,他深信只有不斷研制出更優質的產品,才能讓硯臺更好地融入市場,贏得更多人的喜愛與認可。

“帶”年輕人的新時尚

在材質細膩的澄泥硯上滴一滴水,拿墨條磨墨,看墨汁一點點在溫潤的泥色上抹勻。這樣一個場景,僅僅30秒,播放量超200多萬。

從后臺看到數據,視頻會這么“火”,這是幕后團隊不曾想到的。去年9月,“00后”珺珺加入澄泥硯團隊,負責運營維護“絳州澄泥硯授權店”賬號,賬號以拍攝硯臺研墨為內容。大量的近景特寫,展現了不同形制澄泥硯臺的造型之美,不少網友留言稱學到了東西。

澄泥硯是好東西,可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好的東西無人問津就是遺憾。

在自媒體流行的時代,老手藝的傳承和傳播是巨大的歷史機遇。“在我們做的短視頻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文人雅士的詩意追求,領略到東方美學的神韻。在輕松流行的氛圍里,顧客逐漸記住了澄泥硯。”藺霄麟說。

根據市場需求,定好基調,絳州澄泥硯短視頻團隊聚焦多個主題,講述澄泥硯背后的故事。“每方硯臺從最初的泥土變成現在看到的樣子,背后有一段屬于它們的生命歷程。”珺珺和田星等幾位年輕幕后人員,想讓澄泥硯看起來好玩、有趣,日常她們負責籌劃主題,攝影剪輯等后期工作,把自己的熱愛、敬畏的知識傳遞給更多人。

一條唯美古風寫字的短視頻,讓非遺變得很時尚。在唯美之外,澄泥硯的相關短視頻里還裝著滿滿的“干貨”,包括干墨方式、硯臺分類、硯墨準備等。“科普類的內容要從用戶的痛點入手,像是硯臺的真假辨別、開硯步驟,這些都是可以拍攝的內容。”對每一個選題,田星都有自己的理解。在出窯直播專場中,消費者可以看到手工制作硯臺的情況。“有人會說這不就是一攤泥么。現場直播能讓人看到,出窯后的瑕疵品,只能現場處理銷毀。”藺霄麟說,“每一方硯都凝聚了匠人的心血與智慧,盡管如此,我們依然要保證成品的完美無瑕。”

讓田星印象深刻的是,絳州澄泥硯在“00后”“10后”群體中也有很高的知名度。她提到,有一次一群小朋友前來參觀,還沒等自己開口介紹,他們就已經知道了答案。“有的是上網沖浪刷到的短視頻,還有的是在課本、試卷上了解的。”田星坦言,和參觀者迅速“打成一片”,才知道關于澄泥硯的文化記憶很早就種到了新的青年一代的心里。

在年輕人的推廣下,現代與傳統的交融中,澄泥硯展現出了更為豐富多彩的面貌,成了不可或缺的文化時尚符號。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