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4-04-11
記者 牛嘉榮 通訊員 劉 貞
●開欄語 2023年5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運城博物館時強調,博物館有很多寶貴文物甚至“國寶”,它們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近一年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

運城博物館外景 記者 常 奇 攝
歷史文物記錄著中華民族形成、發展、壯大的演進歷程,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我市各縣(市、區)諸多博物館儲藏著浩瀚的歷史信息,記錄著人類進程的密碼,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為“博物館致力于教育和研究”。該主題代表了國際博物館協會對未來的美好期許與希冀,代表著世界博物館的發展方向。越來越多的游客經常性走進博物館實地參觀,作沉浸式體驗,跨越時空與歷史對話,觸摸文脈。我市的國有博物館如何做到既各顯特色,又攜手發展?本報今起將刊發系列報道,圍繞“全面推動新時代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主題,對全市各國有博物館作巡禮式觀照。敬請關注。
2023年5月16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前往陜西途中,考察了運城博物館,詳細了解運城有關人類起源和中華文明早期歷史發展等。
運城,古稱“河東”,黃河由此向東。這片被母親河攬于懷中的土地散落著燦若繁星的文化遺存,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運城博物館,作為展示我市歷史文脈的重要窗口,承載著歷史的滄桑與榮光,凝聚著文化的記憶與繁盛。
運博的歷史,可追溯至1979年創建的運城地區博物館,1986年后,依次更名為運城地區河東博物館、運城市河東博物館。2013年12月,新館竣工,定名為運城博物館,并于2016年7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
在運博,聆聽黃帝戰蚩尤、舜耕歷山、禹鑿龍門、嫘祖養蠶等傳說故事,梳理歷史文化的脈絡;觀察在垣曲縣發現的4500萬年前“世紀曙猿”化石,探尋人類起源的奧秘;了解黃河岸旁的西侯度遺址,暢想243萬年前人類文明的第一把圣火;仰望1926年由中國人首次獨立主持的田野考古發掘出土的半個蠶繭,體味這一鍬土中所蘊藏著的數千年前河東先民的智慧與勤勞……
新“看頭”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特別是考察運城重要指示精神,市委、市政府高效整合全市館藏文物資源,高質量推動區域博物館協同發展。目前,運城博物館實行總分館運行管理機制,山西省永樂宮壁畫藝術博物館和關公博物館作為運城博物館的分館同時對外開放運行。
在我市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支撐下,各館業務聯動,獨具特色,互為增補。運城博物館總分館占地約76畝,建筑面積4.5萬平方米,其中展覽區面積1.9萬平方米,文物庫房面積5560平方米。
總館館體建筑造型宛如扎根于黃土高原之上的老樹根,訴說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滄桑。從空中俯瞰,博物館建筑布局取“太極之意、星云之勢、搖籃之形”,寓意著這里是華夏文明的搖籃。山西省永樂宮壁畫藝術博物館(分館)展覽區面積810平方米,文物庫房面積560平方米。關公博物館(分館)展覽區面積860平方米,文物庫房面積100平方米。
運城博物館總分館藏品共計138914件,其中文物藏品136188件,文物藏品中珍貴文物共計2033件,涵蓋了上起舊石器時代,下至近現代及當代印證河東歷史文化發展的各類實物。其中,先秦藏品占比約25%,實證了運城地域內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闡釋了運城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運博藏品地域特色鮮明,形成了石刻墓志、戲曲磚雕、刺繡、道教文化和關公文化等幾大藏品體系,反映了河東先民豐富的物質生產生活和精神文化信仰。
突出陳列展覽的特色元素,基本陳列整體提升。針對運城先秦時期歷史、古建筑、戲曲和非遺民俗等專題,臨時展覽有序鋪開。2023年12月,運博推出了“歷史的肖像——考古繪圖作品展”“測勘坤輿·細繪遺蹤——考古測繪科普展”“織錦春暉——晉南近代童衣裝飾紋樣展”“墨彩耀河東——永樂宮、關帝廟、運城博物館珍藏當代名人名家書畫展”四大臨展。2023年11月24日,“中國消防這五年”圖片展在運博成功舉辦。“道影尋蹤——晉南明清宗教繪畫藝術展”入選省文物局博物館聯展巡展項目,運博與南越王博物院舉辦的“枕月眠云——山西古代陶瓷枕精品展”被省文物局評選為山西省第三屆博物館精品推介展覽。運博還推出了“織錦春暉——晉南近代童衣裝飾紋樣展”數字化展覽,讓觀眾足不出戶即可線上觀展。
近年來,展區入口更換了12根與館標相配套的“華”字造型方柱,讓觀眾第一眼就能感受運城的特色、博物館的文化元素;在展區中庭新擺放了春秋時期晉國卿大夫車馬復原模型,直觀展示2000多年前人們的出行工具;在人流量大的區域,設置了休息區、閱讀角,配備了博物館展覽配套圖錄、典藏古河東叢書,國家地理、文史知識等暢銷雜志等,方便大眾瀏覽閱讀。
尋“文脈”
總分館運行管理機制實行后,運城博物館基本陳列分為3部分,為“大河之東”“永樂壯歌”“天下崇祀”。
“大河之東”基本陳列位于運城博物館總館,由華夏尋根、館藏珍品、盬鹽春秋、地靈人杰、土木華章、條山風云等6個歷史專題展組成。植根于運城厚重的歷史文化,圍繞“一縷曙光”“一堆圣火”“半個蠶繭”“一席荒帷”“一池白雪”“一位圣人”“一處唐塔”“一座浮橋”等獨特文化基因,搭建承載歷史、傳承文明的平臺,讓文物走進公眾生活。
展覽借用考古地層學,通過“特殊陳列語言”——“陶片文化堆積墻”,向公眾傳遞考古學知識;采用場景復原,再現了遠古時期西侯度人的生活環境和生存狀態、殷商時期垣曲商城的宮殿區建筑布局、明代環鹽池修筑禁墻場面;使用多媒體觸摸屏,還原了舊石器時代打制石器的制作過程、橫北倗國墓地上層貴族的喪葬儀軌;運用建筑模型,濃縮了運城作為全國“國寶第一市”的重要代表性古建筑之精華。展覽還利用人物雕塑、電子沙盤、幻影成像、燈箱等形式,營造人與物交互的觀展空間。
“永樂壯歌”基本陳列位于山西省永樂宮壁畫藝術博物館(分館)西區北側,展覽分永樂遺珍、永樂情懷、永樂匠心、永樂榮光、永樂記憶等5個篇章,展出元代精品建筑構件、館藏文物及遷建工具100余件(套)、工程舊照300余張、遷建檔案1000余份、影音視頻60分鐘,充分再現了艱苦而卓絕的永樂宮遷建壯舉,讓觀眾深入了解我黨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攻堅克難、踔厲奮發,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做好珍貴文化遺產保護的輝煌歷史。
“天下崇祀”基本陳列位于解州關帝祖廟崇圣祠院內,展覽分崇圣祠興建歷史、關公及家族世系、部分古建復原及崇圣祠祭祀禮儀4個單元。展覽以古建筑和館藏文物為載體,通過大量的模型、場景復原等,清晰還原了清代供奉關公歷代先祖的祭祀流程,同時對崇圣祠的興建歷史、解州關氏家族情況等進行了輔助介紹和展示。
顯“張力”
2023年,運博持續加強藏品保護管理,完善了17套(30件)珍貴書畫文物本體保護修復方案,報省文物局審核立項;新增490件(套)文物信息錄入登記及圖文檔案建賬;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完成萬余件考古發掘品的對接、整理及移交工作。優化規置不同類別文物的藏品庫房功能分區,改善了2359套藏品微環境,完成了800件藏品防蟲、防濕、防霉的預防性保護。文物數字化保護工作穩步推進,完成了借調山西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展出的15件重點文物、南越王博物院收藏的18件河津窯宋金瓷枕三維數據模型采集和展示;完成了運城博物館館藏珍貴文物數字化保護項目申報立項工作。
運博致力打造博物館文化IP,累計推出線上云展覽26個,開展社會教育活動428場次,積極開展“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進軍營、進社會福利機構”“五進”系列教育活動,發放資料3.5萬余份,服務公眾280113人。積極開展“迎新春趣味問答”“5·18國際博物館日”“杏花春雨話清明”等節日宣教活動,共計服務觀眾106791人。立足基地合作共建優勢,與市直各單位、高等院校、中小學等合作開展各類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2023年度共接待實地來館參觀觀眾60余萬人,講解接待共2317場。
近一年來,運博開展“云游博物館”“藍影云行——2023‘運博藍’帶您云游運博”新浪微博直播46場;現有成人志愿者104人,累計服務時長10625小時,講解6083場次,服務觀眾44764人;2023年招募暑期學生志愿者45人,累計服務887.5小時,講解1469場次,服務觀眾7863人次。
近一年來,社會教育活動持續深入,開展節日活動、博物館“五進”等系列社教活動79場次,參與人數67203人。其中“河東文物我來說”入選山西省文物局博物館社會教育案例。館校合作共建邁出新步伐,與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山西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開展學術交流,形成人才培養和成果轉化的協作推廣機制。持續盤活網絡傳播增量。網站、微信公眾平臺、微信小程序、新浪微博、今日頭條等網絡平臺欄目更新動態活動消息473條,微信公眾號關注人數新增49383人。現有27個網上虛擬展廳,線上參觀人數268772人次。
近一年來,文化產品開發呈現新氣象。結合陳列展覽,多視角篩選不同文物文化元素,深入挖掘運城歷史文化內涵,依托運博基本陳列展覽,設計了陶瓷杯、紀念幣、雨傘、冰箱貼等文創產品,2023年運博文創銷售額186399.75元。“躍龍門”系列文創入選省文物局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案例,運博被省文物局確定為“文博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省級試點單位”。
博物館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陣地,2024年,運博將立足使命價值、延伸社會功能,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通過文物與科技、文博與藝術、文化與創意的“深入連線”,統籌做好藏品保護、歷史研究、價值挖掘、活化利用等工作,深入研究挖掘闡釋文物的多重價值內涵,守護好、傳承好、展示好優秀文明成果,不斷提升文物保護利用水平,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全面推動新時代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