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09-08
宋 潔
關公文化是以關公的真實歷史為源頭,以春秋大義精神為內核,以各階層民眾對關公的普遍敬仰崇拜為基礎,以封建王朝褒封宗教尊奉的神化偶像廟貌祭祀為推動,以各種雅俗文化藝術形式的傳播為普及方式,以綿延彌久的歷史長度和涵蓋廣泛的地域廣度為發展歷程,從而產生的體現中華傳統文化核心價值和民族道德倫理的文化現象。
關公是儒家文化的忠實踐行者
一部《春秋》成就了兩位圣人,一個是文圣人,一個是武圣人,一個著述《春秋》,一個踐行《春秋》。關公文化中的講信義、重承諾,爵祿不以靡,金帛不為惑,崇尚正義,見義勇為,立身處事不違良知的道德品格,歷來為社會所認同、為世人所稱道。“忠”有忠誠、忠良等義,即忠誠無私、做事盡心竭力。“義”是合宜、應當之意,即正義合宜的道德和行為。“仁”是指仁愛、愛人,儒家的“仁”就是由對父母之愛、兄弟姐妹之愛,進而推及對他人之愛。“勇”是勇敢、剛毅之意,即果敢不懼。“誠”強調真誠、真實,“信”更強調守諾,后兩詞融合互訓,當下的“誠信”概念更為強調遵規守信、公正公平。“誠信”也可謂我們的立身之道、興業之道、治世之道。關公在涿州與劉備、張飛結義后,對劉備忠貞不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周旋進退,不避艱險”。南下之后,關公攻城拔寨、艱苦征戰,后又肩負鎮守荊州、牽制曹吳的重任,一生恪盡職守,直至臨沮遇難。建安五年,劉備兵敗后倉皇投奔袁紹。盡管曹操對關羽禮遇甚厚,但他終不為之所動。在得知劉備去向后,“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這種“誓以共死”,一諾千金的忠誠,富貴不淫、威武不屈的氣節,連曹操也慨嘆:“事君不忘其本,天下義士也。”
《三國志》記載關公“善待卒伍”,四個字已盡顯關公的“仁”愛之心。關公神勇的一面不勝枚舉。萬軍之中刺顏良、兵圍襄樊、水淹七軍、斬龐德降于禁,都展現了關公作戰的神勇;單刀赴會、刮骨療毒則體現出關公堅強、剛毅,臨危不懼之勇。面對金錢美色的誘惑,關公堅持對劉備“誓以共死,不可背之”的態度,這是對當年“桃園結義”誓言的踐諾;萬軍中力斬顏良,解曹操“白馬之圍”,是對自己“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承諾的完美詮釋;“華容道釋曹”是關公不忘舊恩,知恩必報的又一誠信之舉。關公用他的一生,模范踐行了儒家思想所倡導的忠、義、仁、禮、信等主旨精神。
關公形象已然為中華民族的道德楷模
自唐代,關公就開始享有官方祭祀。如今,解州關帝廟中仍保存有清康熙御筆“義炳乾坤”匾額,清乾隆御筆“神勇”匾額,清咸豐御筆“萬世人極”匾額。關公已然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承載者和化身,成為“精忠貫日”“義薄云天”的倫理道德規范。
關公崇拜至今已有近一千八百年的歷史。它最早發源于山西、湖北等地,經過了西晉至隋唐的初步發展階段,宋遼金元時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至明代關公崇拜日臻完善,出現了史上第一個高峰,清代則將關公崇拜推向登峰造極的程度。關公由一介武將被推崇為關圣人,這一現象亙古罕有。中國臺灣,兩千三百多萬人口,就有關公信眾近一千萬人;面積三萬六千多平方公里的島嶼上,建有關廟979座;新竹縣古奇峰建造的關公圣像,高達50米,當時堪稱世界之最。關公的影響已經超越了階級、民族和國家的界限,海外凡是華人聚居的社區,大多建有關廟。據統計,全世界已有逾200個國家和地區建有關廟。關公已經由一位歷史人物,升華為中華民族的一尊道德偶像。
弘揚關公文化有利于凝聚全球華人共同的文化認同
清翰林編修陸序球為加拿大奉祀關帝的維多利亞列圣宮撰寫對聯云:“君德豈難名,乃圣乃神,乃武乃文,化起中國,恩敷異域;民情大可見,無偏無黨,無反無側,內安梓里,外睦鄰邦”。一位僑民在介紹日本神戶關帝廟時說:“僑居此地的華僑,將關帝廟視為中華民族的崇拜象征,無論是從大陸來的,還是港臺來的、從外國輾轉而至的,都在這里認知自己的文化之根。它的存在超越了宗教、政治、歷史與地理的隔閡。”僑居紐約的馮德鑫先生說:“海外華人接觸的是所在國民族的文化,自然需要一種來自中華文化的精神凝聚力。而在中華古圣先賢中,最為我們崇敬的是關公的‘忠義仁勇’,它是我們團結創業、合作營生、維護家庭、結交朋友、扶貧助弱、行善去惡的準則規范。”廣大的華僑華人共同的關公文化以及對關公的共同敬仰,正是連接兩岸乃至全世界華人感情的橋梁和文化紐帶。運城市經過近三十年的努力,已將關公文化旅游節打造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十大人物類節慶活動之一。關公文化品牌越做越大,已成為山西乃至全國的重要文化活動,每年都會吸引包括法國、馬來西亞、俄羅斯等三四十個國家和地區的信眾前來祭拜,關公文化將走進世界文化,融入世界文化。共同的關公信仰,無疑是關公文化在當代最具時代意義的價值之一。
倡樹關公精神有助于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關公文化精神價值的核心,就在于其道德價值。關公文化以“義”為基礎、以“忠誠、仁愛、勇毅、守信”為核心的倫理道德精神,為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有力的支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分為三個層面,國家層面的有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關公文化“義”的原則,對于國家是熱愛祖國,對于人民是全心全意服務人民,對于知識是崇尚科學,對于規則是遵紀守法。對于他人是團結、互助、誠實、守信,對于自身是辛勤勞動、積極向上。關公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公民道德準則——愛國、誠信、友善、敬業,是一致的:忠誠,對應“愛國”,忠于國家、民族、集體和人民;守信,對應“誠信”,是一種信義精神,是一種基本的社會道德遵循;仁愛,對應“友善”,也就是熱愛人、尊重人、善待人、幫助人,睦鄰和善,是一種大愛;勇毅,對應“敬業”,激勵人們要不懼任何挑戰,勇于擔當、勇于拼搏。關公的“忠誠、仁愛、勇毅、守信”精神日益顯現現實意義。
弘揚關公文化有助于提升山西形象
關公文化是一門與國際對話的語言。山西要融入“一帶一路”,走向世界,“關公文化”具有橋梁和紐帶的作用。其所包含的“誠信”精神,就是提升山西形象的一種無形資源。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關公的可貴之處在于他是一個踐行者,關公的不朽不在于“言”,而在于“行”。“三不朽”中的德與功是關公被樹立為道德榜樣的重要緣由。
晉商始終把“誠信經營、重義輕利”作為自身商業活動的道德準則,推崇“利以義制,名以清修”“仁中取利真君子,義內求財大丈夫”,追求義利相濟相通。關公一生,忠肝義膽,誠信磊落,他的“忠義、仁勇、誠信”精神深深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晉商。晉商賺了錢,首先想到的是修建關帝廟,供奉關老爺。
誠信對于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企業,乃至于我們國家與民族的前途和發展意義重大。讓我們踐行誠信的傳統美德,將關公的誠信精神發揚光大,為建設誠信山西,提升山西美好形象而努力!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