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9-06
□記者 景斌
在市區外灘璽園小區北門最西面的門面房上,掛著這樣一個牌匾——“夏都神怡茶館”。
步入茶館,除有陣陣茗香,還有絲絲墨香,那是因為茶館二樓是書法家劉海生的工作室。

最近一段時間,劉海生先生每天早早就來到這兒,或獨自臨帖、或起興揮毫、或與友論書。沉浸在書法的世界里,他樂此不疲。
年過花甲的劉海生,是我市夏縣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自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學書法。初始,他從唐楷、漢隸入手,十年研習,彷徨尋索,難以自明。20世紀90年代初,他外出尋敦煌遺跡,得益漢唐真跡,眼界大開,精研秦漢簡帛體勢,心慕手追,收獲頗豐。
2006年,劉海生北上京城,拜師王鏞等名家,后追魏碑、篆書,旁參張旭、懷素、徐渭,日夜臨池不倦,汲各家所長,得之古法用筆、章法變化,極為豐富,于此方漸入佳境——弛之有度、行之有速、張之有衡、變之有法、狂之有道。
數十年習書心得,劉海生認為,臨寫碑帖不僅必要而且是必須。真正想學書者,唯有多觀察、勤實踐、下苦功,方能有所成。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由愛好到嗜好,他窮其一生在求索。在劉海生看來,書法是有氣韻的。氣是流動的生命,韻是變化的精神。氣的運用猶如水的流動,韻的神采猶如山的變幻,二者具有相對性、平衡性和可控制性,不可失之偏頗。氣韻不等同于氣勢,也非力氣的疊加,而是書家對意象的認知與升華,是意會與技巧的完美結合。在習書過程中,除卻結體、布局、筆墨等技巧外,關鍵是意象造化。

對于書論,劉海生有著獨到的見解。比如“敗筆”,要講兩點論:法書時重規范,書法時重意境,有時看似敗筆,若用得恰到好處,可以化腐朽為神奇;有時看似規范若缺少意境,則如同“墨豬”。應相信丑得合理性、美得差異性、融得優越性。
有書家評價劉海生的作品,說“其書法作品是一個研習諸家、博采眾長,窮則思變、推陳出新的漸變過程”。多年來,其作品多次入選國展并獲得多個獎項,先后被《人民日報》《中國文化報》《中國改革報》等刊登,受到廣泛關注。
特別是近年來,劉海生先生以魏碑、隸書、簡帛等筆意入行草,追求變化無端的節奏韻律,或一筆而就,或筆斷意連,在徐疾有度中氣勢磅礴、姿態萬千。可謂聚筆墨之功,養浩蕩之氣,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臨立變創、再樹一幟。
本版照片由 楊洋 翻拍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