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2-08-11
裴政,字德表,祖籍河東聞喜,是南北朝和隋朝著名的法學家,也是公平的執法官和廉潔的地方官。

威武不能屈
裴政祖上遷徙到南方,歷代都在南朝做官。裴政自己在蕭梁時代,已經擔任了黃門侍郎,并因為軍功而封了侯。
西魏軍隊與梁朝發生了大戰,把梁元帝圍困在荊州。戰爭中,裴政做了蕭詧的俘虜。蕭詧原本是梁武帝的孫子,也算梁朝宗親,這時候他就勸裴政說:“我是武皇帝的孫子,難道就不能做你的君主嗎?你為什么偏要為我七叔效忠殉身呢?你要能聽我的,以后子孫富貴;不能聽,就要身首異處了。”
裴政默然不語,蕭詧給他戴上枷鎖,拉到城下,吩咐他這樣說:“王僧辯聽說臺城已經攻破,已經自己稱帝;王琳勢力單薄,不能來救援。”裴政假意答應了,到了城下之后,向城頭喊話,裴政卻這樣說:“大批援軍馬上就到了,我來送信,被敵人擒住了。”押他的兵士急忙拿兵器打他的嘴,但裴政就是不肯改口。
蕭詧大怒,下令要殺了裴政。他手下蔡大業說:“裴政很有名望,深得民心,殺了他,荊州就更難攻破了。”蕭詧這才罷休,裴政因此保住了性命。
“裴大夫致我于死,死無所恨”
荊州戰役結束后,裴政和大量南朝士人被押送到了西魏的首都長安。宇文泰很欣賞裴政的忠誠,就把他引入相府,和盧辯一起,根據《周禮》為西魏朝設計新的官制和法律,后來又派他到刑部任職,成了法官。
裴政喜歡飲酒,酒量很大,數斗之后,頭腦仍然清醒,能夠處理公務。他辦案的效率很高,滿桌的案卷,一會兒工夫就能處理完畢。他執法講究公平寬和,寧可輕判,決不冤枉好人。判了死刑的囚徒,關在監獄里等待冬天處決,裴政會允許他們的妻子入監探望,照料生活。這些犯人被處決時,都感動地說:“裴大夫給我判了死刑,但我死了也不埋怨他。”(“裴大夫致我于死,死無所恨。”)
一察情,一據證
隋朝初年,裴政仍然作為法律專家,與蘇威等人為隋朝制定法律。他們廣泛參考魏晉南北朝以來各代的法律制度,認真研究,折中采用。當時參與制定法律的有十幾個人,有了疑難問題,大家都請裴政最后裁決。
后來,裴政擔任左庶子,輔佐太子楊勇,很受信任,東宮的大事都交由他處理。
當時發生了這么一件小案件:通事舍人趙元愷,為太子抄寫一份名冊,還沒有寫完,太子就反復催促,要聽匯報。右庶子劉榮對趙元愷說:“你口頭匯報就行了,不必造冊了。”后來太子發怒,追究趙元愷的責任,趙元愷推給劉榮,劉榮又不承認。太子就命令裴政負責審查這件事。
東宮的人事關系復雜,裴政的案子還沒有審完,就有人向太子楊勇匯報,說裴政要借機誣陷劉榮。太子糊里糊涂的,就把裴政招來責問。
裴政認真地回答道:“審理案件有兩種方法,一是用情理推斷,一是尋找證據。(一察情,一據證。)根據這兩項內容,判斷是非曲直。從情理推斷,劉榮位高權重,即使真的向趙元愷說了那樣的話,也屬于輕微過失,不值得掩飾;而趙元愷受劉榮管轄,不太可能用假話來牽連上級。然后再講證據,趙元愷有崔茜做證,經過嚴格審查,崔茜的證詞與趙元愷所說相符。在情理無法判斷時,我以證據為準,認為劉榮確實向趙元愷說過那樣的話。”
太子點點頭,認為裴政判斷得很有道理,但這是件小事,也沒有追究劉榮的過失。
不修囹圄
太子楊勇后來驕奢淫逸,不守道德。裴政多次勸諫,反而遭到太子的反感和疏遠,打發他出任襄州總管,遠離了京城。
裴政上任時,沒有帶家屬,領到俸祿后,都分發給部下的小吏們使用,可以說是個難得的清官、難得的好人。
部下的官吏百姓犯罪,裴政私下里調查清楚,卻不立即追究,致使有的人多次犯案。后來官府大集會時,裴政卻來了個“秋后算賬”,把犯罪人員當眾揪出,一項一項地審查追究,判死刑的有五個人,判徒刑和流刑的有好多。
他這么一做,整個襄州都被震動了。大家以為他是“神明”,令行禁止,不敢輕易犯法了。后來,襄州的監獄都荒廢了,因為沒有訴訟案件,沒有要關押的犯人。
裴政就在襄州任上去世,遺著有《承圣實錄》十卷。太子楊勇被廢后,隋文帝曾感嘆地說:“如果裴政和劉行本還在,好好輔佐楊勇,楊勇怎么能落到這個下場呢?”
(本文摘自山西人民出版社《千秋清氣——河東廉吏傳略》)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