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8-05
□張信心

姚以價是山西省河津縣西毋莊(今屬萬榮縣)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太原首義總司令、東路軍總司令,為推翻清朝統治馳騁疆場,為維護民主共和浪跡四方,奔走呼號,不遺余力,是山西民國史上元老級的人物。拜讀了山西作協會員王秀梅老師的著作《寂寞國士姚以價評傳》后,才知道姚以價原來還是一個喜愛戲劇、熱心戲劇,為振興家鄉蒲劇事業發展作出了貢獻的人。

1912年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后,閻錫山當上了山西都督,姚以價也回到太原。對于姚以價的歸來,閻錫山心存戒備。于是,閻錫山大肆玩弄“兩面派”手法,一面為其設宴接風洗塵,極盡恭維奉承之能事,一面暗中指使御用文人在報紙上發表文章,對其兵敗娘子關大加渲染,丑化詆毀,以達到排斥打擊之目的。當時,太原各劇院還上演了一出《辛亥革命》的活報劇,將領導太原首義的姚以價裝扮成一個手執片刀、出語孟浪的魯莽花臉。對于這種顛倒是非、混淆黑白的輿論造勢,姚以價深惡痛絕,所部官兵也群情激憤,派人砸了一家劇院,掀起了軒然大波。姚以價被迫離開山西,踏上了長達35年的背井離鄉之路。
1930年,姚以價輾轉來到山東,被山東省主席韓復榘聘為參議廳高級參議,奉為“齊魯上賓”。1932年,韓復榘成立山東進德會,旨在提倡“四維”“八德”,促進文化發展,砥礪健全人格,籠絡僚屬親信,從而鞏固自己的統治。進德會下設的國劇研究社,是一個專門從事京劇研究和演出的機構,曾邀請著名京劇演員梅蘭芳、荀慧生、程硯秋等前來演出。姚以價和兒子第鴻都是京劇票友,也自備行頭,參加演出。該社負責人仰慕姚以價德高望重、學識淵博、熱心國劇,特意聘請他為高級顧問,編纂國劇沿革史。這時,姚以價回想起二十年前太原戲劇中曲意抹黑自己的經歷,深感戲劇應該再現歷史的本來面目,因而提出了改良三國戲、曹操不能打白臉的正確主張,從此在聽戲演戲基礎上,他還開始嘗試改寫戲本。
姚以價很為兒子第鴻的京劇修養而自得。第鴻尤其擅長演旦角和小生,經常在《打漁殺家》中扮肖桂英,在《抗金兵》中演梁紅玉,在《群英會》中飾周瑜。有一次,他在濟南大劇院登臺演出,扮演《借東風》中的東吳儒將周瑜,風流倜儻,唱腔圓潤,一招一式有板有眼,臺下掌聲雷動,叫好聲不絕于耳,就連韓復榘夫人也攜省府的女眷們前來捧場喝彩。第鴻借韓復榘提倡戲劇的機會,還組織濟南大中學校學生演出進步話劇,在劇中擔任重要角色,并以演戲為掩護,從事地下革命工作。
1937年冬,姚以價舉家遷居西安,在關中度過了他生命中的最后10年歲月。這一時期,他與同在西安的老鄉景梅九、李亮工都對家鄉的蒲劇情有獨鐘。蒲劇是晉南本土劇種,抗戰爆發后眾多演員流落到西安。由于剛到西安,西安的劇院對蒲劇并不看好。沒有舞臺演出,蒲劇就沒法在西安立足發展。面對這種情況,姚以價、景梅九等利用個人的影響,分別聯絡西安各家有名的劇院,使家鄉的蒲劇能在西安上好的劇院演出,從而逐步擴大了蒲劇的影響。當時著名蒲劇演員閻逢春主演的《徐策跑城》非常轟動,他的“帽翅功”就讓西安的戲迷和觀眾拍手叫絕。
后來成為“蒲旦宗師”的王秀蘭,那時年齡尚幼,她隨家人逃難來到西安,父親與家人走散,為了生計她七歲就登臺唱戲,八歲因飾演《柜中緣》中許翠蓮一角一炮打響,走紅藝壇。舊社會唱戲的演員社會地位低下,被人稱為“戲子”,打入“下九流”行當,所以母親堅決反對女兒唱戲。
姚以價看了王秀蘭主演的《竇娥冤》,感嘆她把戲中的人物演活了,對她如此年幼就能準確細膩地把握人物內心情感由衷嘆服。他對王秀蘭“秀雅之體,清亮之音,蘭蕙其質,柳絮其才”十分欣賞,夸贊說:“這女子就是為戲而生的!”并托人帶話給秀蘭母親,支持秀蘭唱戲。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