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龍門渡口在歷史上的戰略地位

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7-21

李廣潔

黃河龍門渡口位于河津西北,是山陜峽谷南端著名的渡口。這里是黃河大峽谷的出口,河流至此,寬百余米。李白有詩句“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描繪了黃河在龍門激蕩的磅礴氣勢。清代魏源《龍門》詩曰:“不放黃河走,層層鎖石門。架空騰雪浪,奪隘戰乾坤。南北中條劃,地天人力尊。如何開辟久,元氣尚渾渾。”把黃河沖破重重險阻,在龍門的排山倒海之勢展現得淋漓盡致。龍門渡口的軍事價值極高,是距離汾河下游最近、河道最窄的一個黃河渡口。

在山陜黃河的南段,龍門渡、蒲津渡是最具有軍事價值的兩個渡口。從河東去往河西,蒲津渡的優勢在于水流平緩,距離古都長安較近;不利的因素在于河面太寬,在渡河時遭受敵方攔截的可能性很大;因為距離長安不遠,河西往往會有重兵防守,也增加了渡河的難度。龍門渡的優勢在于河面較窄,縮短了渡河時間;河對岸的韓城距離長安較遠,渡河后的軍事壓力相對較小;不利的因素在于河水的流速還比較湍急,在洪水季渡河的難度更大;韓城地處關中平原的最北端,從龍門渡過黃河,向南去往長安需要耗費的時間比較長。從河西來河東,蒲津渡的優勢在于可以盡快進入山西,不利的因素在于渡河時遭受敵方攔截的可能性很大,渡河后會遭到河東軍事力量的層層攔擊;龍門渡的優勢在于可以快速深入到山西的汾河下游平原,向南占據峨嵋原,切斷運城盆地與臨汾盆地之間的聯系,不利的因素在于要受到季節的制約。在古代的戰爭史上,當無法在蒲津渡口過河時,人們往往選擇在龍門渡口突破,龍門渡是山西南部戰略地位僅次于蒲津渡的著名渡口。

龍門渡口的軍事價值在先秦時期就顯現。戰國時期,從公元前307年開始,秦國連續三年渡河攻打魏國的皮氏(今河津市),目的就是控制龍門渡口,南下兼并魏國的河東郡。

十六國時期,大興元年(318),平陽城的匈奴漢國發生內亂,鎮守長安的劉曜從龍門渡河,趕赴平陽平叛,過河之后不久即皇帝位。太元二十一年(396),后秦將領姚緒奉命東渡黃河,攻占河東地區,河東太守柳恭鎮守蒲坂。因為柳恭的防守嚴密,姚緒無法從蒲坂東渡。在汾陰(今萬榮縣)薛氏家族領袖薛強的幫助下,姚緒從龍門渡河進入河東,南下占領蒲坂。

北朝時期,東魏與西魏、北周與北齊對峙時,龍門渡口的軍事價值凸顯。天平元年(534),高歡進攻潼關,東魏的關右行臺薛循義從龍門渡河,一路南下,在華陰招降了西魏的北華州刺史薛崇禮。當西魏的勢力進入河東后,便在峨嵋原北緣的玉壁筑城,一來是把向北發展前哨推進到汾河一線,二來是為了保障西邊不遠處龍門渡口的安全,使駐防在玉壁城的西魏東道行臺與大本營長安之間的聯系暢通。北周時,在龍門渡口設立龍門關。武平元年(570),北齊大將斛律光率大軍在汾河北岸修筑工事,向西直到龍門,與北周的玉璧城對峙。第二年,北周宇文憲率兵兩萬從龍門渡過黃河,北齊將領王康德率軍逃跑。不久,北齊斛律光又率眾在汾河北岸筑平隴、衛壁、統戎等13個堡寨(在今稷山縣西北平隴村一帶),加強北齊的汾河防線,威懾龍門渡口。可見,北周與北齊在河東地區南北對峙時,都十分重視龍門渡口的軍事動態。

隋末,大業十三年(617)八月,李淵父子從晉陽起兵南下,到達河東地區。當時,隋朝將領屈突通據守蒲州抗拒。汾陰人薛大鼎到龍門拜見李淵,建議李淵:“請勿攻河東,從龍門直渡,據永豐倉,傳檄遠近,則足食足兵。既總天府,據百二之所,斯亦拊背扼喉之計。”薛大鼎建議李淵不宜南下攻打蒲州城,以免在河東滯留,應該盡快從龍門渡過黃河,直奔永豐糧倉(在渭河河岸),兵臨長安。按當時河東地區的軍事形勢而言,蒲州城的隋軍人數眾多,城防堅固,確實很難在短期內攻克(實際上唐軍在兩年多后才拿下蒲州城),薛大鼎建議李淵在龍門渡河,是很有戰略眼光的。唐軍沒有當下從龍門渡河,在久攻蒲州未下,滯留河東地區19日之后,李淵才率軍渡河,推遲了大軍進入長安的時間。沒有及時從龍門渡河,是李淵在戰略上的一個失誤,說明了在蒲津渡西進有困難時,從龍門渡口西入關中是十分必要的。

武德二年(619)三月,占據塞北的劉武周南下占領晉陽,其部將宋金剛又南下攻陷晉州(今臨汾市),進逼絳州(今新絳縣),攻陷了龍門,很快就可以進入關中。當時蒲州城還在隋軍手中,夏縣也發生了反唐叛亂,唐軍要保障關中的安全,就必須盡快進入河東,以峨嵋原為根據地,切斷蒲州、夏縣之敵與汾河以北宋金剛的聯系。從黃河龍門渡口東渡是當時的最佳選擇:第一,可以盡快收復龍門渡口的控制權,阻擊敵軍西渡入關;第二,龍門渡口是距離峨嵋原北緣最近的渡口,可以聲援絳州城的唐軍,對附近的宋金剛所部形成威懾,監視敵軍的動向。李世民率領軍隊從長安北上,挺進龍門,進駐峨嵋原北端的柏壁要塞,五個多月后收復了河東。龍門渡口在唐初的柏壁之戰中,又一次發揮了重要的戰略作用。

宋金之際,南宋建炎元年(1127)底,金軍大將婁室占領了河東地區之后,準備進犯陜西。金軍計劃從蒲津渡口西渡,因為宋軍有重兵在河西防守,金軍渡河受阻,連夜北上龍門渡口。金軍從龍門渡口踏冰過黃河,駐防韓城的宋軍將領絲毫沒有防備,韓城很快被金軍占領,長安危在旦夕。龍門渡與南邊的蒲津渡相距二百里,但在軍事上有呼應關系,防守一方如果顧此失彼,就釀成大錯,宋軍此次忽視了龍門渡口的防御,十分典型。

明代末年,崇禎十七年(1644)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正月初八,李自成率領50萬農民軍離開西安北上,從禹門口(即龍門渡)過黃河,很快進入山西腹地,一路北上,先后攻陷平陽、太原、忻州、代州、寧武等地,進軍大同,直逼北京。

抗戰時期,1938年12月,日軍企圖偷襲禹門口渡過黃河。中國守軍第61師兩個營從陜西東渡黃河,在鄉寧縣師家灘登陸,從東龍門山側翼向日軍發起攻擊,經過血戰,在12月30日收復了禹門渡口及龍門山陣地。此役給日軍以重創,粉碎了日軍進犯大西北的企圖。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