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7-21
記者 韓維元 通訊員 關 妍 呂國玉
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在運城市南郊的臥云崗上,一座雄偉、肅穆、莊嚴的千年廟宇昂首屹立,仰山汲水而建。登斯廟,探身即可俯瞰運城鹽湖全景。極目南眺,連綿起伏的巍巍中條橫亙眼前。站在廟南的望湖亭上,“千古中條一池雪”的曠古勝景便赫然在目,這里便是被譽為“中華廟宇一枝奇葩”的池神廟。
池神廟始建于唐大歷十二年(公元777年)。史載唐代宗李豫賜運城鹽池為“寶應靈慶池”,欽定在鹽池建廟,賜封池神為“靈慶公”,列入國家祀典。它是一座以崇拜自然神為主的神殿,是一座贊頌、禮拜大自然的神廟,也是河東鹽文化的重要載體。2013年,池神廟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池神廟自唐代建立后,經宋、元、明、清歷代修葺,現存建筑主要為明、清遺構,目前僅存三大殿、玉樹青霞道院、東廳、奏衍樓、海光樓等建筑,另有唐朝至清朝碑刻數十通。
池神廟從西北方向進入,此門即為乾門。乾門為磚券結構,系池神廟西北方向的門,即八卦方位中的“乾位”,故稱之為乾門。上有“鶴境云衢”四字,意思是,仙鶴境界,云中通衢。
進入廟中,西側為玉樹青霞道院,小院建于清道光十四年至十七年(公元1834年—公元1837年)間,是重修池神廟時新增的道院。
從青霞道院出,東側即為三大殿。三大殿是池神廟的主殿,從東到西分別是“雨師太陽神祠”“靈慶公神祠”和“條山風洞神祠”。唐大歷十二年(公元777年),唐代宗李豫賜運城鹽池為“寶應靈慶池”,封鹽池之神為“靈慶公”,并在鹽池岸邊的臥云崗上敕建池神廟。這在中國的風俗神廟中,是唯一由皇帝欽賜的廟宇。
中國古建筑一般都采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著縱軸線進行設計,體現皇權的威嚴與神權的崇高,滲透著強烈的禮制和倫理觀念。但池神廟的三大殿橫軸排列,并列尊位,其規模相當、形制相近。這樣的排列體現了人們對大自然的尊重,也揭示了鹽池、太陽、風等自然條件在產鹽過程中互為條件的生態規律。
如今,三大殿主要用于鹽文化展示。西殿主要展示內容為“古老鹽湖、豐富寶藏、鹽湖的昨天今天明天”,中殿主要展示內容為“潞鹽生產工藝演變、歷史功績、歷代鹽禁、歷史上部分著名管理鹽池的名人及國家領導人視察鹽湖等影像資料”,東殿主要展示內容為“歷史遺產(包括自然遺產)、鹽湖防護、行銷遺跡、鹽湖美麗傳說、風光照片等”,是鹽文化的綜合概括展示。
三大殿右前方一排廂房為東廳。東廳為官廳,始建于明代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面闊五間。其用途為祭祀前各級陪祭官員休息候駕之處。目前室內為“墾畦澆曬法”即“五步產鹽法”實景展示。
奏衍樓位于三大殿的正南側,始建于元代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之前,原為樂樓,灰陶卷棚頂,以后各代均有增修。清康熙年間更名為“奏衍樓”。歷史上每年在池神廟舉辦廟會,為鹽工、鹽商的節日,廟會時鹽商會請戲班酬神演戲。農歷二月初一鏟鹽開工前祈望神靈保佑豐年;八月十五鏟鹽結束時,酬神感謝神靈賜福。此戲臺為“連三對唱”的形制,全國僅存此一處。
穿過“奏衍樓”下拱洞,進入池神廟中門遺址。該遺址始建于元代,面寬五間,內置歷代石碑30余通,解放前毀于戰火,現僅存柱礎,石碑露天。這些碑碣記載了河東鹽池的幅員、鹽法、渠堰、運銷、引目、課額、鹽政及歷代修繕池神廟經過,還有文人學士謁廟、游覽時所留下的詩賦刻石等內容。30余通碑呈U型排開,分別記述了鹽業生產的工藝演進、神廟的興廢修繕等,是研究鹽池文化不可或缺的歷史資料。
海光樓創建于明洪武年間,是鹽池神廟的山門樓閣,毀于公元1947年,公元2003年在原址上復建。復建后的海光樓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高兩層,重檐歇山頂。
文人墨客登樓眺望,河東鹽池勝景一覽無余。古稱河東鹽池為“鹺海”,“海光樓”即為觀光鹺海的樓。站在海光樓前向南望去,中條山橫亙于眼前,古老的河東鹽湖銀波萬頃,山、湖盡收眼底,廟與池渾然一體,令人不得不感嘆古人建廟選址的精妙。
風雨千年,相守相伴。當中條山的南風再次輕拂這片厚重的土地,蔚藍的天空下,作為池鹽文化重要載體的池神廟依舊魏然屹立,它見證了鹽池輝煌滄桑的昨天,也憧憬著鹽池更加璀璨美麗的明天。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