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0-07-13
隨著大數據和云計算的發展,建筑行業如今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目前,有一種被稱為BIM,即建筑信息模型的新技術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這種技術可以將建筑以模型展現在人們面前,還可以對周邊的環境進行具體分析,從而以低成本得到各種分析結果。
在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山西眾之翼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崔海祿和他的團隊,如今就在推廣這項新技術。
BIM技術可降低成本
去年4月3日,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員這一職業被“官宣”,成為人社部等三部門發布的13個新職業之一。這一消息讓崔海祿感到振奮。
早在2010年,大學畢業的崔海祿就在北京、上海、太原等地,一邊打工,一邊刻苦鉆研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彼時,BIM尚未為大多數人所知。
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學習,他掌握了該專業的核心技術,帶領團隊先后參與了上海世博會江蘇館項目、北京平安商業地塊項目、陽煤清徐氮化框架項目等BIM技術應用服務工作。
作為這個行業技術的領跑者,崔海祿于2017年12月在運城經濟開發區成立了“山西眾之翼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建筑信息模型技術應用、研發及推廣。
據崔海祿介紹,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員在電腦上創建的模型就是未來完工建筑的虛擬版。“簡單地說,就是在建筑項目施工前,利用計算機軟件建立虛擬的建筑三維模型,里面包含著完整的、與實際情況一致的建筑工程信息庫。大到建筑結構、墻面,小到一根管線、一臺空調都能在模型里被看得一清二楚,越復雜的建筑采用BIM技術越有價值。”
記者了解到,通過BIM技術建造模型,若設計有不合理的地方,在模型上就能發現,并及時調整。這意味著,原本施工時才會發現的許多問題前移到設計階段就可解決。項目開工時,施工單位根據模型協同工作,能節約工期、減少物料損耗、降低成本。
技術人才缺口巨大
采訪中了解到,住建部2016年8月印發的《2016-2020年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綱要》中,將BIM技術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層面。2017年7月起實施的《建筑信息模型應用統一標準》和2018年1月起實施的《建筑信息模型施工應用標準》,這兩項標準填補了我國BIM技術應用標準的空白。
今年6月11日,山西省住建廳在下發的《關于進一步推進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應用的通知》中明確,7月1日起,我省選取部分項目、企業和區域,試點開展建筑信息模型技術應用,這預示著全省建筑工程項目將邁進數字化時代,更意味著BIM技術應用領域將成為一片藍海。
山西眾之翼公司成立后,業務拓展很快。兩年多來,該公司為中建、中化、恒大、山西建投等省內外大型建工企業提供了建筑信息模型技術應用服務,已完成多項國家級和省市級重點工程。“現在根本不敢接單。我們現在所有人員加班加點都不能完成手頭的訂單。”7月10日,看著幾個客戶剛剛發來的訂單,崔海祿又喜又愁。
“預計未來5年我國各類企業對BIM技術人才的需求總量將達到130萬人。目前,公司在BIM技術應用處于全省領先水平,在國內有較大的影響力,但和全國一樣,也面臨著人才短缺。”崔海祿說。
為突破人才瓶頸,崔海祿和他的團隊一直在不斷嘗試各種方法。近年來,該公司已經和我省一些高校開展了一系列的合作,從建設實驗室到學科建設,都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
此外,該公司還設立了職教營,旨在培養建筑信息模型技術應用型人才。
如今,畢業季已經來臨。“這是智能化時代的趨勢,BIM新職業就是為了更好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為時代建筑融入更多智慧。希望有意愿的學子,加入建筑信息模型行業,推動建筑產業信息化快速發展,從而實現自身價值。”崔海祿說。 劉 杰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