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0-06-29
記者 陳永年

五龍泉水源地及集中供水工程集水源地保護與娛樂休閑為一體,吸引了眾多游客 記者 陳永年 攝
有機核桃科技園,現代生豬養殖產業園,優質香菇產業園,現代特色農產品加工集聚區,亳清河休閑觀光農業示范區——今年年初以來,垣曲縣委、縣政府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貫徹落實市委“五抓一優一促”經濟工作總抓手,全力實施了“三園兩區”農業產業發展新規劃。
農旅融合、產業升級、集約布局、加工延伸、聯農帶農……“三園兩區”,寄托著垣曲現代農業的新夢想。
公園化 景觀化
傳統產業融合發展
6月24日晚,垣曲縣新城鎮左家灣村的兩條小河中,流水潺潺,五顏六色的燈光從水底、岸邊射出,這個沉浸在寧靜之中的小山村,頓時光怪陸離起來。
剛剛完工的亮化工程,只是左家灣無數新建工程中的一個。小河的邊上,600余米長的民俗風情街主體已經建成,計劃8月正式運營;40米寬的沿亳清河康養景觀大道正在施工,預計9月通車;火龍果、西瓜、草莓等采摘大園已成規模……致力農旅融合數年的左家灣村,今年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機遇期——垣曲縣今年打造亳清河休閑觀光農業區,左家灣村是其中一個核心村。
亳清河是垣曲縣的母親河,河流全長56公里,流經該縣新城鎮、皋落鄉、長直鄉、王茅鎮,最終在古城鎮匯入黃河。垣曲70%以上的人口,集聚在亳清河沿線。
亳清河流域水草豐美、景色秀麗,垣曲縣圍繞亳清河打造休閑觀光農業區,為的是通過農業與旅游、與生態的融合發展,實現農業的提檔升級。但是,該項目涉及幾十公里的流域長度,平均用力也會面臨不可承受的資金壓力。為此,垣曲縣采用了“一帶”“三組團”“五節點”的以點帶面策略。
“一帶”指一條亳清河休閑農業觀光帶;“三組團”指以左家灣村為核心的鄉村樂活組團,以嶺回村、西交村為核心的農業觀光組團,以亳城村、古城村為核心的慢游度假組團;“五節點”是指五大休閑農業精品節點。
休閑觀光農業區的總體定位是中部地區知名休閑農業游覽目的地和垣曲縣休閑農業先行示范區,“山水相伴話亳清,鄉韻田園閑適川”的形象定位,“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漾漾泛菱道荇,澄澄映葭葦;花滿渚,酒滿甑,萬頃波中得自由”的意境,光是這樣的文字性描述,就能讓人對項目的未來產生無窮的想象空間。
“原來是左家灣一個村單打獨斗,現在被并入更大的縣域規劃之中,發展思路更加清晰,也更有利于區域內產業和功能的補充與互動,這對左家灣是加速發展的機遇。”新城鎮黨委書記賈龍龍說。
目前,亳清河休閑觀光農業區已完成規劃,整體工程即將實施。
在王茅鎮西王茅村,村邊一片面積不大的楊樹林如今成了市民周末休閑的好去處。當地一個村民承包了這片樹林,提供戶外燒烤服務,一天收益最多時達到5000元。邊上不遠處就是剛完工沒多久的集水源地保護和休閑娛樂于一體的五龍泉水源地及集中供水工程,草坪、小橋、流水,幾個游人在水邊嬉戲,和小游園沒有什么兩樣。
陪同的工作人員介紹,觀光農業區建成后,在亳清河沿線,像這樣集傳統產業功能與旅游休閑功能于一體的點,將會有很多。
為了推動亳清河流域綜合治理,做到開發利用與保護并重,打造現代休閑觀光農業區,5月13日,垣曲縣委、縣政府正式成立了垣曲縣亳清河管理委員會,以統籌解決工作推進中的矛盾和問題,協調督促各項工作落實。文件規定,在亳清河沿線的所有建設都要經亳清河管理委員會同意后才能實施,按照既有的規劃布局、實施項目。委員會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實行周調度、月小結、季督查、年評比的工作推進機制,每周四晚上召開工作調度會議。
標準化 規模化
特色產業提檔升級
來到華峰鄉東灘村,村黨支部書記姚忠學正在查看地里的核桃樹。樹上的核桃三三兩兩聚在一起,掛在樹上,青青的看上去生機勃勃。地里的核桃樹樹干很粗,上面的枝條相對較細,一看就是后期嫁接了新品種。
姚忠學說:“這里的核桃是后來嫁接的,這是第二年,還沒到盛果期,一棵樹能產100多斤,比原來相比多多了,現在全村580畝核桃樹全都改成了新品種。”
2010年,垣曲縣委、縣政府經過多方考察,開始將全縣域作為現代核桃產業園進行打造。經過10年發展,目前全縣核桃種植面積達到了30萬畝,已有15萬畝進入掛果期,核桃產業成為全縣農業的主導產業。
但因為各種原因,當時引入的品種不純,再加上氣候、水肥條件等差異,核桃品種表現沒有達到預期,影響了核桃產業的效益和農民種植和管理的積極性。2018年至今,垣曲縣整合資金,對全縣核桃經濟林實施提質增效和高接換優工程,品種改良項目投入3000萬元左右,今年田間項目已接近尾聲,共計改良20萬株、綜合提升7萬畝。
今年,垣曲縣在華峰鄉北營村原核桃產業園南側,建設有機核桃科技園。項目占地30.97畝,總投資1000多萬元,除申請上級資金外,其余由縣財政配套解決。目前,項目投資已經完成50%,綠化工作已經完成,園區道路正在施工,示范園芽接已結束,枝接目前已經完成50%,預計10月底前即可全部完工。
通過這個項目的建設,將把華峰鄉核桃基地打造為集核桃交易、展示、加工、科研、培訓、旅游服務為一體的國家級核桃產業示范園,使其具有產品交易、宣傳展示、科研培訓等功能,形成農旅融合的現代化農業產業示范園區。
垣曲農業特色明顯,核桃、食用菌、中藥材等可用于加工的特色農產品種類達38類232種。截至2019年年底,全縣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20余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1家、市級10家。加工產品主要為核桃等干果類、小米等雜糧類、花椒辣椒等佐料類、中藥材類、水果類、蔬菜類、香菇等菌類、蜂類等八大類特色產業。
特色明顯,痛點同樣明顯。總體來講,垣曲縣農產品加工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仍有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資源綜合利用率偏低,裝備研發投入不足,工藝與裝備匹配度不高,缺乏高素質專業人才,質量監管體系不健全,加工農產品整體競爭力不強……
為此,垣曲縣以皋落鄉亳清河沿岸相對集中的農產品加工產業帶為基礎,將相對分散的企業規劃整合為一體,在市場開拓、產品銷售、品牌塑造上由各自為戰向集聚發展轉變,著力打造新的現代特色農產品加工集聚區。
集聚區布局以“一核七區”為主。“一核”為管理核心區,“七區”分別為原有企業提升改造區、倉儲物流包裝區、食用菌深加工及生產基地區、核桃深加工及生產基地區、蔬菜深加工及基地觀光區、中藥材深加工及基地觀光區、小米深加工及基地觀光區。
集聚區規劃實施完成后,直接效益保守估算功能區主營業務收入20億元。引進、培育農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19家,帶動周邊從事農產品生產、初加工的中小企業、合作社集聚發展,凈利潤達到3.5億元。轉化核桃、食用菌等農產品原料6.7億元,帶動農民增收1.34億元。
目前,集聚區規劃已經完成,一期項目申報中央專項債券,已完成科研報告,正在函審。
園區化 集聚化
核心企業集約布局
在皋落鄉皋落村的優質香菇產業園,近百個大棚一眼望不到邊,白色的鋼架上人影閃動,敲擊聲吆喝聲不絕于耳,一派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
半年前,記者曾來過里。當時,這個項目還是垣曲縣娟娟香菇種植合作社的創業項目。而今,這里已經升級成為縣域特色產業的核心區——優質香菇產業園,面積擴大了,基礎條件更好了,設施也更為先進了。隨著先進的風機水簾棚、平網全自動九連棟、四連棟的投入運用,已可以實現一年四季種植香菇。
合作社負責人席娟娟說:“有了政府的支持,不僅園區標準更高了,我的信心也更強了。下一步,我們在進行香菇生產的同時,還將進行食品認證、干菇脆片加工、農業旅游,實現產業的融合發展。”
目前,香菇示范園建設項目基礎設施總投資1000余萬元,已完成90%,7月底可完工。
項目生產設施總投資2000萬元,現已完成投資1600萬元,大棚建設10月底也可完工。目前已建成自動化菌棒生產車間1座、全自動裝袋設備5套、全自動滅菌設備3套、標準化冷庫3個、養菌棚及出菇棚90個。正在籌備三期34棟菌棚建設、SC認證和出口資質認定、原料車間建設、干鮮菇篩選、冷藏庫和烘干設施設備建設等工作。項目建成后,預計實現日產菌棒3萬袋,年產香菇400萬袋,產值4000萬元,可帶動80個貧困群眾就業,人均增收2000元。
項目的高效推進,與當地政府的全力支持分不開。皋落鄉鄉長陳斌說:“從正月十五到現在,僅鄉黨委書記郭亞明和我來這里就有二百多次了,規劃設計、土地流轉、對接涉農部門、硬化、綠化,建垂釣池、衛生間,送口罩、消毒液,跑得沒遍數了。在扶持產業發展上,我們政府真是做到了無事不擾、一喊就到。”
示范園建好后,將成為全縣香菇產業發展的發動機,不僅可以帶動全縣菇農形成統一菌種、統一裝袋、統一技術、統一銷售、統一品牌、統一管理的發展模式,還可通過打造全縣食用菌信息化共享平臺,建立農旅、文旅相融合的農村特色旅游結構,進一步促進食用菌商品化率及檔次的提升,增加居民的收入。
集約化、園區化的工作思路,同樣還運用在生豬養殖產業園建設上。
垣曲縣溫氏生豬一體化項目的實施,使該縣的養豬業產值大幅提高。目前全縣生豬存欄8.5萬頭,年產值6.5億元。魯家坡養殖產業園區是2018年新建的年產仔豬40萬頭的種豬場,以此為基礎,垣曲縣正在建設生豬養殖產業園。
來到魯家坡,在養殖區邊上就能看到,豬文化廣場正在建設之中。根據規劃,這里將建設一個以豬產業歷史文化為主題的宣傳、科普、教育公園。該項目計劃投資1300萬元,由垣曲縣地方財政和投資企業統籌解決,目前已經完成50%,園區內道路、停車場已完成硬化,文化廣場走廊立柱模板編制已過半,培訓中心已完成底座硬化工程,預計10月份完工。
示范園建成后,可以更好地服務和推進當地生豬養殖產業的發展。目前,一個用豬糞與香菇生產的廢棄物來生產有機肥的項目正在準備中,項目實施后,不僅可以實現香菇、生豬兩大產業鏈條的交融互動,還可以大大推進該區域8萬畝土地有機肥替代化肥,改善農業生產基礎條件,更好地促進種植、養殖等產業的高標準、規模化發展。
垣曲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狄雷霆說:“‘三園兩區’是垣曲農業的突破口和主抓手,是實現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關鍵,也是二者有效、有序銜接和互動的重要載體。我們將統籌各部門力量,全力推進,努力實現垣曲農業提檔、產品升級。”
記者手記:
如何提高農旅融合的效益
從一片小樹林說起
□陳永年
垣曲縣西王茅村的村邊,有一片只有幾十棵楊樹的小樹林。這片樹林讓筆者印象深刻。
樹林的面積、品種、環境,在河東大地絕對算不上獨一無二,也不能說是“高端大氣上檔次”。但是,就是因為把握住了市民周末郊游的需求,一個村民將小樹林承包下來,提供戶外燒烤等服務,實現了一天最多5000元的收益。
需要提及的是,在離這片小樹林不遠的五龍泉水源地保護及集中供水工程,集水源地保護和娛樂休閑為一體,小橋、流水、草坪,宛如一個小公園。這個公園,以公共服務的角色,為小樹林的產出提供了額外加成。
這片小樹林,讓筆者想到了農業。本身產出相對較低,回收期限也比較長,但因為增加了新的產品線和服務,從而實現了更大的產出。
農業生產一直有著一個“缺陷”,那就是一次性投資較大,受產業以外的影響較大,且收益過程較長。到了目前的現代農業,投入更大,門檻更高。傳統農業的高投入高產出、小投入小產出已經變成現代農業的高投入高產出、小投入沒產出。
這是因為,建立在市場交易基礎之上的現代農業,對產品的商品率要求空前提高,自然也對抵御自然風險的能力要求空前提高。在鹽湖區王范村的一個設施油桃生產基地,僅硬件投入一個大棚就要達到10萬元,而且3年之內還沒有任何收益。
現代農業的這些新特點,勢必對我們提出了新要求。而實現產業融合,特別是農旅融合,就是解決農業發展問題的一個途徑。
傳統農業中,一般情況下是以最終的果實或根莖為產品的。如果農業與旅游融合了,那么在果實或根莖生長成熟的過程中,那些葉、花、色、香,都可能成為新的產品或服務,帶來增量收入。
以這樣的思路去考量,我們農業能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就會更加多元與豐富。比如平陸有一家果業合作社,原來只是生產銷售蘋果,如今他們用蘋果花做香水,花粉也被售往全國各地甚至出口到俄羅斯以做授粉之用。這后兩種的收入,已經成為合作社收入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濟學上有兩個專有名詞,“消費者剩余”和“生產者剩余”。簡單地講,我們在市場上要達成交易,買賣雙方其實都是有一個預期的心理價位的。對于買家來說,如果支付意愿是8塊錢,那么價格超過8塊就不會買,如果價格是6塊,那么交易達成,“消費者剩余”就是2塊錢,買家感覺自己賺了。賣家也一樣,如果他的銷售意愿(多由成本決定)是4塊錢,那么價格低于4塊則交易無法達成,如果價格為6塊,交易達成,“生產者剩余”為2塊錢,賣家也覺得賺了。
只有買賣雙方都覺得賺了,也就是說“消費者剩余”和“生產者剩余”都存在,市場交易才可能達成。而兩者之和越大,就說明整個市場在資源的配置中越有效率,這也是經濟學中市場供求關系的基礎和“無形的手”的理論依據。
從上面這個角度來分析,垣曲縣亳清河休閑觀光農業示范區的建設,不失為一個好思路。垣曲的自然風光好,生態好,如何將這種傳統意義上交通區位的減分項,轉化為親近自然、綠色康養的加分項,成為垣曲農業要破解的課題,也是一個歷史性機遇。該縣對流域實施整體規劃,根據各個區段不同的風景和特色,在時間、空間、生態、體驗上實現互融、互補、互動。當我們的傳統農業,與旅游、與生態、與文化進行融合后,自然會顯著提高“消費者剩余”,讓游客“物有所值”。而借助于整體規劃的優勢,各個地方的農旅融合可以同步推進、相互呼應,也能降低成本,提高“生產者剩余”。如此,一方面提高了交易的成功率(這也意味著提高了區域競爭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同樣的資源帶來更大的產出)。
目前,現代農業、農旅融合、產業融合已經成為時代熱詞,但到底怎么融、融什么,怎么融出效益,在融出效益之前的投入如何分擔,收益如何分成,怎么通過制度化、契約化來融出一個更長遠的未來,還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大課題。而這,正是亳清河休閑觀光農業示范區的價值所在。畢竟,在通往未知的道路上,每探出一步,都意味著新的勝利,都意味著新的成果。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