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0-07-06
記者 解世忠 范 娜
在村里,生活垃圾處理令人頭疼。
家戶垃圾分類吧,長期養成的老習慣,咋成為新時尚?
各村就近填埋吧,其中的有害垃圾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怎么辦?
縣上集中處理吧,得花一大筆經費,到哪里去籌?
……
這些難題,稷山有解。
村收集
垃圾不落地了
步入稷山縣化峪鎮邢堡村,擺放在村頭的一對垃圾桶格外顯眼——綠色的可回收垃圾桶和黑色的不可回收垃圾桶。
漫步邢堡村大街小巷,巷道干凈整齊,柳枝隨風輕擺,村民或乘涼聊天,或忙手中的活計,整個村莊一派祥和安寧。
但在村民寧金鳳的記憶里,邢堡村以前并不是這樣的。
“從我記事起,每家每戶產生的垃圾都倒在各家門口,也不分什么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門口堆不下了,大家就倒到村頭溝里。多少年來,垃圾圍戶、垃圾圍村是村民的生活常態。”58歲的寧金鳳是土生土長的邢堡村人,生于邢堡,長于邢堡,嫁在邢堡,可以說,邢堡村的發展史她都看在眼里。
寧金鳳說,這幾年,邢堡村也經常搞環境衛生整治,但只是一陣子。“抓時能干凈幾天,不抓時就又恢復了老樣子”。
為了徹底改變村民人居生活環境,確保村容環境天天干干凈凈,處處整整齊齊,三年來,稷山縣不斷探索建立環境衛生長效機制,各鄉鎮在轄區每個村莊按每400人配備一名保潔員,成立了農村清掃保潔隊伍,明確責任區和保潔標準,對村莊大街小巷、公共場所、周邊道路等實行定時清掃,及時保潔。
經過村干部、黨員、村民代表的共同推選,寧金鳳等4名責任心強的村民被選為邢堡村保潔員。
去年起,24對垃圾桶被放置到邢堡村的9條街巷邊,4名保潔員也走馬上崗。
“我們實行網格化管理,把整個村子劃分為4個區域,每名保潔員負責1個區域的公共場地垃圾清掃保潔,以及100多戶村民家門口的衛生清掃督促工作,實現垃圾不落地。”邢堡村黨支部書記景永學介紹。
同時,縣里對保潔員的清掃保潔作業定了嚴格的標準,要求各保潔區域垃圾及時清理入桶、入箱,垃圾無外溢,周圍地面無拋灑、無污水和散存垃圾。垃圾收集設施外體干凈無損壞,垃圾桶內無建筑、煤灰等非生活垃圾。
每天早上5點多,寧金鳳就起床了,給孫子做飯、送上學,之后她就開始在自己負責的區域內巡查,清掃公共區域衛生,檢查巷道干不干凈,督促各住戶打掃門前衛生,并檢查各家門口有沒有垃圾亂倒、亂堆情況,如果有,督促村民整改。
但群眾工作并不好做。村民們幾十年來養成的垃圾堆放習慣,并非一朝一夕就能糾正過來的。面對保潔員的督促、勸說,剛開始很多村民并不配合。
“起初,大家環衛意識不強,不清掃家門口,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也不分,隨意堆放。我就會去勸他,如果他還是不掃,我就幫他掃,村干部也勸,一直掃到、勸到他不好意思為止。”寧金鳳說。
除了保潔員勸說,支村“兩委”還通過紅黑榜、主題黨日宣傳、“五星家庭”評選、學生勸說家長等全民參與的方式,引導村民支持和參與環境衛生治理。
現在,景永學欣喜地發現,老百姓有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分類意識,垃圾不亂扔、亂倒,而是倒到附近的垃圾桶里,建筑垃圾也能倒在村里的指定填埋點。
對于建筑垃圾,邢堡村還有其他規范方法。
“村民要是蓋房子,我們會要求他先交1000元押金,房子蓋好把建筑垃圾按要求清理完畢后,村委會如數返還押金。如果村民在房子蓋好20天內不清理,我們就會請專業清運隊來清理,費用從押金里扣除。”景永學介紹。
縣里也有機制。縣住建局成立了綜合執法隊,建立了監督巡查機制,督查農村環境衛生情況。
“我們按區域劃分了8個小組,配備了8輛執法電摩,主要采取宣傳、排查、拍照、編號、微信定位、整改后銷號、曝光等7項措施開展工作,對各鄉鎮道路沿線、大街小巷、村邊角落進行地毯式搜索不留死角。”綜合執法隊稷峰組組長梁斌介紹。
目前,稷山縣綜合執法隊已對全縣7個鄉鎮144個行政村及道路沿線垃圾進行了排查,共排查問題12620處,已全部整改到位,農村人居環境在不斷美化。
鄉轉運
避免垃圾“二次污染”
各村收集起來的垃圾怎么辦?稷山縣政府采用PPP項目模式,與社會資本方合作,由社會資本方在各鄉鎮設立垃圾中轉站,派出收集車,每天前往各村回運垃圾。
駕車行駛在稷山鄉鎮公路上,一輛輛寫有“盈峰中聯”字樣的綠色密封垃圾轉運車會不時出現在視野。
稷山縣盈聯城市環境服務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為政府提供各項服務的智慧環衛公司,承擔著城鄉道路清掃保潔、垃圾收轉運、環衛信息化管理、市政工程維護等工作。
2019年,稷山縣盈聯城市環境服務有限公司與稷山縣政府簽訂了協議,建立了農村生活垃圾收運管理體系,由盈聯公司對農村生活垃圾統一收集清運,實現農村垃圾日產日清不落村。
去年9月,各鄉鎮垃圾中轉站相繼投入使用,投資200多萬元的翟店鎮垃圾中轉站就是其中之一。
據盈聯城市環境服務有限公司項目經理秦輝介紹:“翟店鎮垃圾中轉站共有4輛垃圾轉運車,負責翟店鎮16個行政村的垃圾清運工作。每天早上7:00,所有轉運車前往各自負責的村莊清運垃圾,把翟店鎮16個村所有的垃圾桶清一遍,一輛車一天要跑三四趟。”
每輛轉運車每次能清運的垃圾總量為1.5噸,垃圾運回來后,會直接倒進中轉站專門配備的垃圾壓縮箱進行壓縮。
翟店鎮垃圾中轉站有兩臺壓縮箱。經過壓縮后,每個壓縮箱能承載8噸垃圾,然后再由轉運車將壓縮后的垃圾,運送到縣城的垃圾處理廠。
當記者走進翟店鎮垃圾中轉站時,干凈、無味的環境,完全顛覆了傳統垃圾中轉站留給我們的臟亂臭印象。
秦輝的介紹消除了我們的疑惑:“在垃圾轉箱、壓縮過程中,消毒設備會同時工作,向空中噴灑消毒藥,達到除塵和殺菌的作用,還能有效去除空中滲漏出的垃圾腐臭味。而且,對于壓縮過程中產生的液體,我們也能做到很好地處理。壓縮箱下面有個污水口,液體會通過污水口下的水槽流到污水池,由吸污車把污水吸走,送到污水處理廠,而壓縮后的垃圾則被送到縣城的垃圾處理廠。整個環節都是全密閉式的,不會造成‘二次污染’。”
這一領先于全市的垃圾收集、清運工作系統,得到了各級財政的大力支持。
“省財政下撥400多萬元用于全縣鄉村環境治理,縣里根據實際情況將錢撥給鄉鎮,由鄉鎮將錢用于支付保潔員、貧困戶清洗垃圾桶的工資。對于PPP項目,則是每年下撥1000多萬元用于運營、維護。”稷山縣住建局村鎮股股長寧文藝說。
支持力度大,考核更嚴格。
農村環境衛生經費按鄉鎮和運營公司各自工作職責分別予以發放。縣政府按照各鄉鎮農業人口數、行政村數及考核情況,撥付鄉村環境衛生經費。運營公司垃圾轉運費按照方案合同及考核進行結算。
考核方式分為日常考核、月度考核和綜合考核。日常考核中,鄉鎮監督人員進行日常監督,住建局不定期巡查。月度考核為縣人居辦牽頭,相關單位參加組成考核組,對鄉鎮及運營公司進行現場評分考核。綜合考評=100分-日常考核扣分值-月度考核扣分值,綜合考評成績直接與當月環衛經費掛鉤。
“垃圾清運要做到日產日清,及時轉運。在清運過程中要做到密閉運輸,杜絕撒、滴、漏等現象。垃圾中轉站有專人管理,每天消殺,做到干凈整潔,不露天堆放垃圾。對群眾投訴的問題,住建局會下發整改通知單,限時處理,并要求及時回復。如果發現運營公司隨意傾倒垃圾弄虛作假的,吊銷執照,并從嚴從重處罰。”寧文藝說。
縣處理
垃圾基本實現“三化”
村里收集垃圾,各鄉鎮中轉站轉運垃圾,最后所有生活垃圾被集中運至稷山縣垃圾處理廠,進行分類、回收、填埋等。至此,一個完整的鄉村垃圾處理流程就完成了。
稷山縣城市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工程于2016年6月建成投入使用。該工程是稷山縣為響應國家號召,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幫助市民解決垃圾污染困擾而引進的一項重點惠民工程。
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總占地面積154.4畝,其中生產區32.4畝,填埋區122畝。操作流程為“分選+回收+制塑+衛生填埋”,填埋庫容達123萬立方米,是運城市率先運行的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
在垃圾處理廠設備運行車間,一臺德國進口的垃圾處理設備正在“轟隆隆”地工作,分揀、打包各鄉鎮轉運來的垃圾。偌大的車間里,堆積著3堆山一樣高、已打包好的一捆捆的廢塑料和瓶瓶罐罐。
處理廠董事長楊潤瑞介紹,處理廠主要以機器分揀為主,人工分揀為輔。垃圾運來后,會被倒進垃圾處理設備。在垃圾傳輸帶上,有4名工作人員會把礦泉水瓶、玻璃瓶、鋁瓶鋁罐等挑出來。剩下的由機器分揀,大致能分出鐵、礦泉水瓶、玻璃瓶、舊衣服、鋁瓶鋁罐等5類。這套設備主要是對生活垃圾中的塑料進行分選。
“塑料是輕物質,設備里的分選系統會把包垃圾的塑料、各類塑料包裝分揀出來,由打包機整合打包。每天能打包20噸廢塑料,一年6000多噸。”楊潤瑞說。
對于分揀出的各類垃圾,處理廠會一一進行處理。“鐵、瓶瓶罐罐等賣給回收站,其他不可回收的垃圾運到填埋場進行填埋。對于每天產生的打包好的廢塑料,主要是靠賣來消化,專門有人來回收,但量特別少,賣不了就堆在廠房,廠房堆不下,都堆到廠子外面了。”
楊潤瑞指著廠房里的另一套還沒拆封的設備說,他們投資2200萬元購回的廢塑料再生設備已經到位。這套設備安裝好后,可以把賣不掉的廢塑料進行清洗、回收,加工成塑料顆粒,成為制作汽車保險杠、水果筐、輪胎、垃圾桶等的原料,進行資源化處理。
而除了資源化,國家對垃圾處理提出的“三化”(資源化、無害化、減量化)要求,在稷山縣已基本實現。
“無害化主要體現在填埋區。按照國家標準,我們對填埋區做了防滲漏處理,填埋區下安裝的引導管會將廢水引到調節池,再經處理罐處理,最后流出來的水可以達標排放,用來澆地。”楊潤瑞說。
對于如何實現垃圾減量化,太陽鄉太陽村有發言權。
太陽村是稷山縣的名村,1958年就被國家授予“衛生模范村”榮譽稱號,聞名全國。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太陽村就落伍了。雜草叢生,老鼠、蚊子、蒼蠅泛濫,衛生根本不達標,與曾經的榮譽稱號很不相稱。”太陽村黨支部書記郭偉彬介紹,這幾年來,隨著鄉村振興建設步伐的加快,縣、鄉、村先后投入500萬元,對太陽村的路面進行硬化,新修下水道、人行道,并實施飲水入戶工程,建了小游園,基礎設施不斷加強,彌補了20余年來的歷史欠賬。
“鄉村環境不斷提升,群眾不好意思再往地上扔垃圾了,垃圾減量、好處理了。通過提升環境,倒逼群眾素質提升,從而改變農村人居環境。現在,群眾最起碼能把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分開了,但是對垃圾分類還不太精準,得慢慢引導。”太陽鄉黨委書記韓張斌說。
稷山縣實施“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垃圾收運處置運行方式,彌補了鄉村生活垃圾治理短板,實現了城鄉垃圾處置全覆蓋。尤其是健全了農村環境治理長效機制,實現了城鄉環衛一體化目標。
一個美麗、生態、宜居的美好畫卷,正在后稷大地徐徐鋪展。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