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青年報時間:2025-11-05

山西自然博物館展出的梅花玉 記者 劉亞 攝
宋代賞石有“盆石”“盆山”之說,把山石置盆中,稱為“盆山”。其供置形式主要是盆,也有一些天然穩底的賞石和手中把玩的奇石無需底座。直到明代晚期隨著木質底座出現并流行之前,小型賞石都是以盆缽為主的盛托方式賞玩。
賞石原是從賞玉而來的,《軒轅黃帝傳》里說黃帝是歷史上的“首用玉者”,早在商周時代,就有了賞玉一說。君子再愛玉,有時也很難把玩到各類玉,所以賞石文化便悄然發展。石頭從自然山川走到案幾之上的歷史,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得從怪石說起。傳統的賞石文化被稱為怪石,但最初怪石的意思并非是觀賞石。在《尚書孔傳》對怪石的解釋為:特別的、好像玉一樣的石頭,這個說法和戰國時期的“田父得玉”的故事對應得上。相傳魏國的一個農夫意外得到了一塊寶玉,但他不知道這是玉,就把它拿給鄰人看,這個鄰人就騙他說,此怪石也。這里的怪石,就是說它看起來像玉,但其實不是玉。到了北宋,知識分子渴望入世,以實現他們達濟天下、安邦定國的理想,于是他們經常自比怪石,這里的自喻不是貶低,反而是一種贊美,由于它似玉,所以便取得了次玉的地位。無論怪與丑,都是儒者的一種自謙,不是真的丑,真的怪,相反他們的標準比普通人要高得多,是君子的標準,是關于人格的修煉。
在北宋時期出現了許多賞石大家,宋徽宗是賞石文化的最大推手,米芾是傳統賞石理論“瘦、透、漏、皺”的提出者,蘇東坡等一大批文人雅士也對賞石文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宋朝賞石文化逐漸達到興盛。 (《北京青年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