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時間:2025-11-03
□蔣力行

夏縣宇達青銅文化產業園“大提琴”雕塑 記者 劉亞 攝
在交響作品中,大提琴負責演奏低音,被譽為樂隊根基。如同樹根之于大樹,低音好,整個樂團水平才能提高。任何一門藝術的發展也都是這樣。國內古典音樂之所以在短短幾十年間取得這樣的成就,就在于基礎堅實,一方面借鑒消化西方古典音樂技法,一方面研習轉化中國悠久文化遺產,在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融會貫通中向前邁進。
普及古典音樂要善于借助大眾傳播媒介。20世紀90年代電視媒介興盛之際,我開始參與影視劇的大提琴配樂。在影視作品中,它們可以適時渲染氣氛、烘托情緒,在音樂普及上可以潤物無聲地引領觀眾走近不同風格的音樂樣式。我早期配樂的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很多觀眾正是通過這部電視劇認識了大提琴,感受到大提琴的美。后來我又陸續為《情深深雨濛濛》《激情燃燒的歲月》《亮劍》等影視劇配樂。可以說,讓古典音樂走入尋常百姓家,電視媒介功不可沒。當前媒介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古典音樂從業者應以此為契機,以新的形式向大眾普及古典音樂,讓更多人欣賞領略古典音樂魅力。
普及古典音樂另一個關鍵是要有優秀的原創作品。近年來,我國涌現出諸多優秀大提琴演奏家,學習大提琴的琴童也日漸多了起來,這對發展中國音樂事業是可喜勢頭。但也要看到,在大提琴方面,我們還缺少家喻戶曉的原創作品,具有中國風格的原創大提琴作品較少,限制了中國大提琴藝術的發展和普及。 (《人民日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