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間:2025-10-31
唐朝是古代旅店獲得巨大發展的時期。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迅速恢復了向皇帝朝覲的制度。由于天下方定,各方建設剛剛徐徐展開,外地來朝覲的官員來長安后只得暫時住在接待商人的客坊里,很多官員為此紛紛埋怨朝廷禮遇欠周。唐太宗聞知后立即下詔,令京城為朝覲官員建造“邸第三百余所”,建成后李世民還親往察看。

在唐代,有兩種“國賓館”,一曰鴻臚客館,歸主管外事接待、民族事務的鴻臚寺管轄,主要招待外來使臣。二曰四方館,歸三省六部之中書省管轄,當時長安和東都洛陽都設有四方館。
隨著唐朝經濟的繁榮,民間館舍也更加興旺。豪富之家多設館舍,以待往來。“旅館”一詞也大量出現。《太平廣記》記載,岐州富人王祐所開設的私家旅館能夠容納千人食宿。定州富人何名遠更是財大氣粗,他沿著驛站開設旅館,讓那些不能住驛的行人都進自己的店舍。
隨著唐代旅館業的興盛,旅館開始顯現出“館”與“店”的明顯區分:館通常指較大的賓館,其中有公館,也有私館。驛站中還設有驛館。而“店”多由民間自辦,因此食宿設施不盡相同。當時,有的大旅店兼營其它業務,如對外開設餐廳、安排貨棧寄存、售賣各種商品以及兌換銀錢,這種大旅店又叫“邸店”,帶有食宿與商業結合的意味。《太平廣記》記載了汴州(今河南開封)的“板橋三娘子店”,店里有幾種類型的房間,大房間可供幾人同住,三娘子做燒餅供應客人早飯,并出租驢畜。這是一家典型的中小級別的旅店。還有的小旅店不負責提供飲食,但在房間內備有爐具,由客人自己做飯。如《虬髯客傳》說李靖等人下榻“靈石旅舍”,自己動手煮肉,并外出購買胡餅。
另外,由于唐代同各國之間的經濟文化交往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況,除了國家建的供各國使者的館舍,在一些商業城市,還有私人的“對外賓館”,比如楚州(今江蘇淮安)等地的“新羅館”,就是專門接待新羅(唐時朝鮮半島國家之一)客人的館舍。
當時,遍布全國的驛站和候館(賓館)和人們發生了愈來愈密切的關系,這在唐詩中也可見一斑。李白“臨驛卷緹幕,升堂接繡衣”、孟浩然“野館鄰鮫室,人煙接島夷”以及韓愈“府西三百里,候館同魚鱗”等詩句都生動地反映了唐代驛站以及旅館業的興旺景象。
(《北京晚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