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間:2025-10-31
鼓,與革命結合是如此緊密。在風起云涌的革命戰爭年代,安塞腰鼓在解放區演出,用以激勵士氣、歡慶勝利。沒有哪一種鼓能像安塞腰鼓這樣,發揮藝術為民族獨立和自由的鼓舞作用。
1951年10月,安塞縣馮家營村農民腰鼓手蔡維杰、郭家峁村農民鼓手曹懷榮背著腰鼓步行52天,到北京天安門廣場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兩周年演出。蔡維杰出生于民國時期。他生前講,他的祖父、父親都會打腰鼓。
1991年,貴州作家湯保華來安塞采訪老腰鼓手蔡維杰,創作了以安塞腰鼓為題材的中篇小說《乾坤鼓》,發表于1992年第12期的《人民文學》。曹懷榮于2018年去世,生前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后,當時,延安魯藝的文藝工作者到安塞采風,被安塞腰鼓所吸引。據蔡維杰講,以前安塞腰鼓的服飾,是“盔纓馬刷,戰巾戰袍”,類似于今天看到的古代戲曲中雜耍武生的形象。魯藝的文藝工作者對安塞腰鼓的服飾和表現形式進行了改造,白羊肚手巾,羊皮馬甲,接近于民間秧歌服飾,使腰鼓在宣傳新思想、鼓舞革命士氣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此后,腰鼓在陜甘寧邊區被廣泛普及,好多演出中都能看到腰鼓表演。后來,隨著革命戰爭的勝利,安塞腰鼓打遍大江南北,被譽為“歡慶腰鼓”“勝利腰鼓”,我們現在可以從解放戰爭時期拍攝的影像資料中,看到安塞腰鼓表演的場景。 (《西北信息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