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間:2025-10-31
如意作為器物的歷史十分悠久。1977年,在山東曲阜發掘了東周時期魯國墓葬中的一件牙雕如意耙,被認定為我國迄今最早的如意實物遺存。
如意既作為文殊菩薩所持法器,又作為僧侶搔癢爪杖。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士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如意。如意是王戎的清談道具,是孫權的品評工具,也是王敦激情之下隨手取用、揮動敲打的器物,皆為珍奇材質,似為名流雅器。
如意用作搔癢爪杖,最早見于十六國時期。天竺僧人曇無讖、佛陀耶舍所譯《優婆塞戒經》《四分律》中均以如意為護理清潔用具,與耳铇、刮舌刀、摘齒物、禪鎮熏鼻筒等物品并列。到了唐代,僧人群體日常頻繁使用爪杖如意?!队详栯s俎》記有金剛三藏與術士羅公遠斗法的故事,三藏見羅公遠脊背瘙癢,“舉手示羅如意”(《酉陽雜俎》卷三),如意用作搔癢。
爪杖如意貼合民眾日常生活需求,逐漸流行,被文人記錄。從名流雅器到搔癢爪杖,如意融入民眾日常生活,呈現出雅俗兼具的獨特風貌。通過民眾的創造、應用,如意的功能在抽象和具象中穿梭,繼持具、爪杖后,又演化出清供之物的新功能。
宋元時期,如意出現在文人創作的神仙故事中。明清小說中如意更加常見。宋人錢舜選《紀夢》中的玉皇手持玉如意,威嚴華貴。元代《瑯嬛記》談及仙人賜給周朝貧士如意,此物神通廣大,“凡心有所欲,一舉之頃,即如意”(《事物原會》卷二七)。如意作為法器,成為神仙、道士重要配飾,并被賦予超自然力量。
最遲到宋元時期,如意形狀已改變,接近靈芝形態,皆被賦予美好意蘊,成為吉祥之物。
(《光明日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