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8-26
紅色基因是中國共產黨永葆本色的生命密碼,是順應時代發展的文化自覺。紅色基因傳承發展即形成紅色文化。紅色文化是隨著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革命戰爭年代,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并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
在中國紅色文化精神譜系內,萬榮縣紅色文化僅是我黨奮斗歷程的一個微小縮影。萬榮是汾南著名的革命老區縣,紅色文化底蘊深厚。這里回蕩著當年朱德總司令率領八路軍三大主力東渡黃河奔赴抗日前線的鏗鏘腳步聲,這里矗立著八路軍東渡黃河北上抗日富有紅色歷史紀念意義的廟前渡地標,這里傳頌著當年各級黨組織、共產黨人、群眾團體抗日救亡的錚錚誓言,這里彌漫著英烈們與敵人頑強戰斗的濃濃硝煙,這里再現著稷王山革命根據地、汾南“小延安”的抗戰熱潮。這里的紅色故事仿佛發生在昨天,她向人們訴說著抗戰時期萬榮軍民緊跟共產黨、建立統一戰線的民族胸懷,團結抗日、保家衛國的崢嶸歲月;她向人們彰顯出抗日烽火里凝鑄的偉大抗戰精神和團結的民族精神!在萬榮,解放戰爭的進程緊隨全國形勢。這里有插入敵人心臟的中共臥底,這里有隱秘戰斗的地下共產黨堅強堡壘,這里有暗地鋤奸的黨的忠誠戰士,這里有人民自衛隊的奮起反擊。1947年萬泉、榮河解放后,兩縣2000多名熱血青年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大群眾做軍鞋、送軍糧、抬擔架、救傷員,全力以赴支援西北解放戰爭。緊接著大批優秀青年隨軍南下,支援建立西南地區人民政權。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萬榮人民前赴后繼經歷了艱苦卓絕的斗爭,有300多名優秀兒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無數革命先烈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先天下之憂而憂,處鄉野而系黎民,或在隱蔽戰線與敵斗智斗勇,或在戰火前沿奮勇戰斗出生入死,樹立了一個個共產黨員拋頭顱、灑熱血、英勇殺敵、視死如歸的光輝形象。
至今在萬榮縣流傳著一首八路軍東渡黃河北上抗日時的場景贊歌:“秋雨連綿渡口寬,風搖波蕩涌渦寒。令飛窯洞開帆海,槳唱黃河送旅團。戰地彎弓華北眺,中流擊楫岸東磐。太行邁步驚倭寇,父老昂頭淚眼歡。”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陜北洛川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發布《抗日救國十大綱領》。隨即,紅軍改編為八路軍,于8月底至10月初,在朱德、彭德懷、葉劍英、左權、任弼時、鄧小平等同志的直接指揮下,八路軍115師、120師、129師三大主力部隊32000多人從陜西省韓城市芝川鎮東渡黃河,于萬榮縣廟前渡口上岸北上抗戰。在途經原榮河縣城時,當地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朱德、賀龍、劉伯承等首長作了重要講話。在東渡黃河的40多天里,八路軍首長和戰士留下了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比如,朱德的名片、一籃紅棗、竹笛傳情、瓷盆糾紛,等等;再比如,八路軍戰士一進村就幫助老百姓打掃庭院、擔水劈柴,刷寫標語、宣傳抗日。在八路軍的宣傳鼓舞下,萬榮縣許多青年積極報名參軍,跟隨部隊北上寧武、神池、靈丘以及晉東地區,投身抗戰第一線,開辟抗日根據地,掀開了國共合作全面抗戰的全新局面。
“北華收復賴群雄,猛士如云唱大風。”(朱德詩句)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萬榮縣英雄輩出,越戰越勇。像盤腸戰日寇的革命烈士王鳳山,時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十四軍少將代軍長、暫編四十五師師長,在萬榮縣東張甕突圍戰中,面對日偽的強大攻勢,不顧個人安危,親率預備隊反攻,戰斗悲壯慘烈。拉鋸戰中,王鳳山右腹連中敵重機槍掃射數彈,腸流腹外。他忍痛抱腹、不下火線,堅持指揮,頑強反擊,最終率部突出重圍。革命烈士董警吾,隱姓埋名,于無聲處聽驚雷;大智大勇,于無形中建奇功,在隱蔽戰線上鑄就了不朽的功勛。與此同時,他利用職務便利,傳播進步思想,培養革命骨干,發展黨的力量,打擊日偽,暗中鋤奸,積極掩護和營救我黨地下工作者,在汾南一帶點亮了抗日救亡的“星星之火”。還有汾南中心縣委書記賈全明,在去萬榮范村部署黨的工作、路過李家坡時被榮河縣政府國民黨兵團逮捕。敵人對他進行捆綁、吊打、踩杠子、上老虎凳、灌辣椒水,妄圖得到汾南黨組織的全部人員名單。他大義凜然,忠貞不屈,只字未吐。敵特氣急敗壞,將賈全明和另一名共產黨員活埋,臨刑時他們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
烈士忠魂,理應歌頌。英雄逐夢,豪氣沖天。在萬榮縣紅色故事中,還有無數黨的忠誠戰士,他們“愿將寸草心,化作光明火”,照亮國家和民族的前程。文人黨員杜任之,萬榮縣解店鎮七莊村人,系政治活動家、哲學家、大學教授。他與閻錫山在抗日統一戰線中的博弈,驚心動魄,險象環生。閻錫山奉行“二的哲學”“在三個雞蛋上跳舞”,活脫脫一棵墻頭草。杜任之面對狡猾的閻老西的暗箭迫害,處變不驚,化險為夷,體現出一名共產黨員的斗爭藝術和政治睿智。潛伏最久的紅色特工閻又文,白皮紅心,對黨忠誠,特別是在“北平和平解放”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貢獻。解放后,由于特殊原因,他的身份一直未能解密,甚至影響到兒女的升學、入團、入黨和工作。但他無怨無悔,仍然為黨默默無聞、勤奮工作,實乃難能可貴。再就是從萬榮走出去的全國戰斗英雄張英才,3次榮獲特等戰斗英雄稱號,9次榮立特等功,多次得到毛澤東主席的贊譽。新中國成立后,他還兼任過重慶市委書記,系第九屆、第十屆中央候補委員。
正是因為有了以上英烈為代表的無數革命先烈的流血犧牲和革命英雄的奮力拼搏,才換來了紅色政權的鞏固,才換來了人民當家作主,才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才換來了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欣欣向榮新局面。如今的萬榮縣,各行各業蓬勃發展,呈現出山水之美、農耕之醉、工業之秀、商貿之韻、人文之魂、活力之光。具體可描繪為:兩山兩水風景如畫,八大文化享譽神州,八個國字號農業品牌撂響全國,四大產業初具規模,電子商務四通八達,項目建設如火如荼,城市功能不斷提高,美麗鄉村環境優雅,醫衛文教遙遙領先,紅色文旅方興未艾。
近年來,萬榮縣委高度重視紅色基因傳承教育,把打造紅色文化品牌當作開發八大文化產業的重中之重,將傳承紅色文化、文旅融合、綠色發展寫入黨代表會、人代會報告,著力打造以“八路軍東渡黃河北上抗日”為重點的紅色文化傳承帶,積極籌建“閻又文紀念館”“楊鵬鯤烈士紀念館”“上義紅色基因傳承教育基地”“黨員干部教育基地”,對弘揚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激勵人民奮進起到了積極作用。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筆者欣喜地看到,萬榮縣正在持續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今年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的戰略部署,結合當前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發揚革命老區光榮傳統,努力運用好萬榮縣獨特的紅色文化資源,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讓人民切實感悟那段烽火連天斗爭歲月的艱辛和今天幸福生活的不易,從而主動地、真誠地接受紅色文化的洗禮和理想信念的教育,高揚紅色文化旗幟,傳承紅色基因內核,讓紅色精神走深走實、融入人心,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永不褪色,讓紅色文化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力量源泉。
王成林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