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8-22
□張黎凱 李鍇

太岳三地委紀念館
稷王山東麓的聞喜縣郭家莊鎮陳家莊村,如一顆深鐫著熱血與信仰的紅色明珠,靜靜鑲嵌在河東大地上。晉南的紅色革命由此發軔,像一束刺破暗夜的星火,迅速席卷整個晉南大地,這座曾不足百戶的山村,被譽為“紅色堡壘村,河東西柏坡”。如今,這座紅色堡壘孕育的革命精神,在新時代的沃土中破土拔節,化作穿透歲月的精神火炬,照亮著接續奮斗的征程。
英雄群像
陳家莊的紅色基因,早在新文化運動的浪潮中就已覺醒。1892年,從貧寒農家走出的崔斗臣,在新思想的激蕩洗禮下,毅然投身革命洪流,秘密播撒革命火種,聯絡四方進步力量,與嘉康杰、張吉辰并稱“晉南三辰”,成為照亮晉南革命道路的重要引路人。
戰爭年代,陳家莊村的黨員干部群眾在黨的領導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早期黨員李建文將自家窯洞改造成秘密交通站,父子三人冒死傳情報;村長趙老九利用身份作掩護,為八路軍籌措糧草,被日寇殺害;孫興華烈士面對日寇嚴刑拷打嚴守黨的秘密,用生命踐行入黨誓言……柴澤民、金長庚等在此指揮晉南武裝斗爭,匯聚革命力量。
如今,陳家莊的地道仍保持著當年的模樣,狹窄的通道里仿佛還能聽見百姓掩護干部時急促的心跳;老槐樹的樹洞里,藏著當年村民偷偷送糧的秘密,斑駁的樹紋記錄著那段艱難卻堅定的歲月;洞洞門青磚墻上的彈痕,是戰斗的印記,獨輪車留下的凹痕,見證著軍民魚水情深。陳家莊的一磚一瓦,都鐫刻著英雄群像用生命鑄就的精神豐碑,這份紅色血脈,跨越時空,讓信仰之光永遠矗立,照亮后人前行的路。
紅色遺址
遍布全村的革命舊址,默默鐫刻著“為什么出發”的初心。稷麓英烈紀念廣場上,紀念碑莊嚴肅穆;紀念館內,泛黃史料與珍貴實物靜靜鋪展著太岳三地委與稷麓縣波瀾壯闊的革命斗爭史。這座由深溝填平而成的廣場,象征著革命先輩在艱難險阻中開辟道路的壯舉。
被稱作“三晉第一窯”的明代大窯洞,藏著動人的精神密碼。這座寬7.8米、高6.5米、深25米的窯洞,曾見證清代本村趙善人“斗谷斗土”的賑災善舉,百年后卻成為決定晉南土改方向的會場。窯洞石壁上,當年參會干部刻下的“為民”二字已融入石紋,筆畫間的鑿痕深淺不一,像是在反復叩問“為了誰”的初心。如今,每當黨員干部在這里開展主題黨日活動,總會有人伸手觸摸那兩個字,指尖劃過的不僅是石頭的溫度,更是穿越時空的精神共鳴。
革命印記在各處舊址綿延生長。太岳三地委于1947年創辦的《晉南報》,從窯洞印刷廠飄出的油墨香,像星火般點燃晉南解放戰場的斗志。太岳三分局電話局里,“北海”“南海”的傳呼暗語背后,是轟炸時鉆地道發報、停電時搖發電機的堅守,守護著晉南戰役、聞夏戰役等諸多戰役的“通訊生命線”。崔斗臣故居的煤油燈,照亮他從播火者到不屈斗士的一生……
薪火相傳
如今的陳家莊,正沿著革命先輩的足跡續寫新的篇章。作為“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黨史教育基地”,每年數萬名黨員干部、青少年循著紅色足跡而來。在“三晉第一窯”里體驗“土改會議”的激烈討論,在地道感受“生死考驗”的驚心動魄。“紅色記憶”數字化展廳讓泛黃的史料“活”起來,那些戰火中的故事總能讓年輕人紅了眼眶。這里既是河東革命的“西柏坡”,更是紅色課堂,昭示著平凡生命因信仰而不凡,艱難歲月孕育著光明希望。
近年來,陳家莊村黨支部、村委會全力打造“農林科技示范村、紅色旅游景點村、生態環境文明村、休閑娛樂度假村”,讓紅色基因在鄉村振興中煥發新活力。牛王疙瘩上,昔日的瞭望哨旁建起800立方米蓄水池,澆灌著3000畝杜仲林,戰時的軍事要地成為生態建設的前沿;太岳三地委舊址旁,新栽的綠植與百年古建相映成趣;當年太岳軍區戰士幫老鄉搶收的梯田里,麥浪正順著田埂蕩起金色的漣漪,黃芩的紫藍花穗像給磨盤嶺系上五彩腰帶……
走進陳家莊,讀懂的不僅是一段地方史,更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成長史。那些烽火中的堅守、抉擇中的擔當、平凡中的偉大,永遠是照亮前路的精神火炬。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