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8-26
在第七屆山西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芮城永樂宮大放異彩,與西侯度遺址攜手以文化地標的身份,通過《中國日報》特刊及微視頻走向全球。微視頻聚焦其元代斗拱的精巧榫卯,串聯山西不同時期古建斗拱,盡顯中國古代木構建筑巔峰技藝。
提及永樂宮,多數人先想到的是壁畫《朝元圖》所展現的極致東方美學,卻鮮少知曉它的建筑工藝同樣堪稱元代官式建筑典范,更藏著世界文物搬遷史上的“中國奇跡”——曾因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歷經10年完成千余平方米壁畫與整座建筑群的整體遷移。今天,讓我們再次走進永樂宮,解鎖它不為人知的恢宏建筑藝術、絕世壁畫魅力,以及波瀾壯闊的搬遷史詩。

建筑—— 元代官式建筑的典范代表
永樂宮是我國現存最大、保持最為完整的道教宮觀,也是唯一一座元代官式建筑群,規制獨具特色,與其他宮廟差異顯著。整體僅沿南北中軸線排列主要殿宇,不設東西配殿,空間敞亮通透;布局主次有序,單體建筑宏偉,盡顯元代建筑典型風格,堪稱本土宗教建筑典范。
其興盛與全真教的發展密不可分。眾人熟知,丘處機勸誡成吉思汗“一言止殺”的典故,因此被尊為元朝國師,全真道自此大興。永樂宮的修建恰值道教鼎盛時期,從公元1247年至1358年,歷時111年方告完成,其建筑規模與工藝水準,可說烙刻著全真教的輝煌印記。
作為全真教“三大祖庭”之一,永樂宮的殿宇供奉與規格深度契合道教理念,不同于佛教的布局邏輯,更注重祖制尊卑秩序。除了山門——龍虎殿,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分別供奉道教三清尊神、呂洞賓與王重陽,且規格依次遞減。三清殿規模最大、位置最前、等級最高,作為體量最宏大的主殿,其頂部設有藻井,中間蟠龍采用鏤空木雕敷金工藝,盡顯尊貴;純陽殿的規格次之,藻井設計簡約;重陽殿的規格則進一步降低。這種布局,既突出了三清殿的核心地位,又以單一中軸線的設計打破傳統對稱模式,讓中軸建筑更顯疏闊、壯觀,體現了全真宮觀特色與道家思想。
元代工匠創作約束少、空間開放,其精湛的營造技藝在永樂宮展現得淋漓盡致:宮殿采用減柱法設計,有效增高殿內空間,提升開闊感;三清殿前設寬闊月臺,殿間以等高甬道相連,如此空間構造為元代宮觀孤例。
此外,琉璃工藝、懸塑彩繪、泥塑制作等細節,更是讓人驚艷。三清殿的工藝尤為稱道:屋頂以黃綠藍三彩琉璃剪邊,色彩層次豐富;屋脊兩端鴟吻高達2.8米,以孔雀藍釉裝飾,龍嘴處雕手持彎刀的小人,融合蒙漢文化特色,顏色艷麗、造型獨特,可謂舉世罕見;殿外檐斗間,160余條泥塑盤龍,與花葉、流云交織,精巧繁復,令人嘆為觀止;殿內三清畫像墻后,還有一尊懸塑,半身從壁中脫出,衣擺似隨風飄動,形似新絳福勝寺“最美渡海觀音”,是永樂宮僅存的元朝懸塑,更是不容錯過的絕妙瑰寶。
整體而言,永樂宮集元代官式建筑規制、道教文化內涵與頂尖工藝于一體,不僅是研究元代建筑的珍貴標本,更承載著深厚的民族工藝智慧。

壁畫——東方重彩藝術的巔峰之作
提及永樂宮,世人皆知其壁畫是響當當的藝術瑰寶。這些壁畫用的是“重彩工藝”,顏料全為綠松石、青金石、朱砂等這類天然礦石磨成。因礦石顏料穩定,哪怕過了700多年,顏色還是特別鮮亮,只有當年搬遷時留下的切縫處有修補痕跡,其余保持原色,完好程度極為難得。
壁畫最出彩處,要數三清殿的《朝元圖》。這幅畫足足403平方米大,繪制了286位道教神祇,“眾仙朝元”盛景再現。畫中每位神仙的站位、朝向、姿勢、表情,均經精心設計,主次分明、秩序井然,堪稱元代壁畫巔峰之作。
我們平時看壁畫,總忍不住沉迷于研究神仙的服飾細節、贊嘆繪畫技藝的高超,可少有人問,這么厲害的畫作,創作者是何人?
其實,如此大手筆,肯定不是一個畫家能完成,得靠大型團隊一起協作。讓人意外的是,《朝元圖》還用了特別的創作方式——“工程分包+競技選拔”:把東西兩側壁畫交由不同的畫工班子,就像“打擂臺”一樣比手藝,中間用幕布隔開,保證公平競爭,最后進行評定,誰畫得好,就接著畫后面殿宇的壁畫。
東側的壁畫由河南洛陽馬君祥家族團隊主導。他們擅長重彩工筆,線條流暢細膩,神祇莊重威嚴,融合唐宋工筆畫的傳統,又加了元代的審美,手藝扎實。西側的壁畫,傳為山西襄汾朱好古繪畫團隊和徒弟們所畫。這個團隊在元代北方壁畫界特別有名,還參與過稷山青龍寺、興化寺的壁畫創作,畫風雄渾大氣,線條富有張力、人物神態鮮活。
這場擂臺賽,相傳是朱好古團隊因實力突出勝出,后續還參與道觀其他壁畫創作。細觀《朝元圖》東西兩側,能發現風格差異,人物形象、著色都不太一樣,尤其28星宿畫法極為明顯——馬君祥團隊寫實規整,朱好古團隊寫意靈動,且后者更善敘事、用色更大膽。
若說三清殿《朝元圖》以眾仙儀仗彰顯宗教恢宏,那么純陽殿的《純陽帝君神游顯化圖》則以52幅連環畫,把呂洞賓一生的游歷與顯化故事講得明明白白,既好看又有故事性;重陽殿的《王重陽畫傳》同樣很精彩,注重人物互動與場景還原,細節豐富。無論是人物衣飾的紋樣,還是背景市井自然景觀,這些壁畫都似把當時的生活場景直接搬了上來。
說到底,永樂宮壁畫不只是元代重彩工藝的集大成者,更用特別的創作方式和滿滿的細節,裝下了元代的歷史和藝術,成了今天我們研究當時民俗、服飾、建筑的珍貴寶藏。
搬遷——文物保護史上的中國奇跡
人們很難想象,規模如此浩大的永樂宮,竟是整體搬遷而來的。
當年三門峽水庫的興建,永樂宮因位于淹沒區命運被改寫。作為在美術史、建筑史、宗教史上都極具分量的文化遺存,經周恩來總理批示,永樂宮被整體遷至地形相似的古魏城遺址,一場史無前例的文物保護行動就此展開。
此次搬遷,難度遠非普通建筑遷移可比。單說建筑構件,拆除下來的琉璃、屋瓦等就有12萬件之多,重約10噸,工作人員得像拆積木般,按順序編號,小心送至新址,這已然是不小的工程。可更難的,是永樂宮各殿墻壁上那連成一體、總面積超1000平方米的壁畫。要是整面拆取,壁畫肯定會破碎,而當時國內又無壁畫搬遷的先例可供參考。
這可難住了所有專家。國外給的方案不僅成本高,還充滿風險,最終被專家組放棄。經過反復周密的研究,大家終于確定了“臨摹、揭取、修復”三步走的策略。沒有現成經驗,就自己摸索、推進:1957年,中央美術學院等院校師生耗時近一年,摹繪三大殿壁畫,為后續提供精準依據。與此同時,專家們嘗試各種壁畫揭取方法,研制專用工具,最后決定采用“不均勻切割法”。千余平方米壁畫避開人物面部、紋樣等精細部分,被分成2至6平方米畫塊,多達550塊,用預制木板襯底揭取后,裝入通風木箱編號運輸。
運輸更是一道難關。為防止顛簸損傷,路況、運輸車和車速都極為講究,600余人歷經300多趟,才安全運抵新址。
安裝也有策略,先裝純陽殿、重陽殿壁畫,積累充足經驗后,才安裝的三清殿壁畫。壁畫也并非直接貼墻,而是在新墻內壁鋪木板作支撐。因搬遷時,壁畫是從墻壁逐塊鋸下、附著在木板上的,重裝時不便再動,且為了后期更易修復保護,墻體特意設有中空層。
歷時近10年,永樂宮搬遷工程完成,開創了古建與壁畫異地保護的先河,成為世界文物搬遷史上的奇跡,也激勵著后人投身文化遺產保護事業。
永樂宮以建筑、壁畫與搬遷奇跡,見古人匠心、載千年文脈,更展現了無數文物工作者的智慧與勇氣,堪稱文化遺產守護的典范。風掠過永樂宮的琉璃瓦,屬于它的傳奇,正書寫著新篇……
□記者 薛麗娟 文圖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