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8-21
□王鈺


“訓言壁”和“百和壁” 張廣瑞 攝
近日,筆者探訪了坐落于絳縣申王坡村的申家“百和院”。這座深藏于鄉野的庭院,不僅以精巧的構筑引人入勝,更以袒露無遺的文化傳承與家族精神,令人心生敬仰:這里所傾心修繕的,遠非一磚一瓦,更是那歷久彌新的家國情懷。
(一)
車出絳城,沿涑水街西行,繼而南轉下坡,巍巍中條山如黛屏漸顯。行至路西綠蔭蔥蘢處,右轉即見“百和院”。坡道之下,古樸的拴馬樁靜默列隊,坡左一口轆轤老井沉淀著時光。拾級而上,左側一扇嵌有“梅蘭竹菊”浮雕的金屬大門,厚重古樸,氣韻自生;門外南墻,一幅“五芙(蝠)圖”磚雕悄然展露,祥瑞寓意不言自明,庭院深厚的文化底色已在此悄然暈染。
踏過以“福壽”篆文精心鋪就的迎賓地磚,一面氣勢恢宏的磚雕“百和壁”豁然映入眼簾——此乃“百和院”名之所系,亦是其精神之核。整面青磚壁上,匯聚了百位古今書法名家揮毫的“和”字真跡,集正、草、隸、篆于一壁,融千姿百態為一爐。墨韻流轉間,王羲之雄踞榜首,絳邑已故書法家張豪雨先生遺墨位列第六十四,而壓卷之筆,則出自申氏當代族人之手。
百“和”同壁,不僅是一部微縮的中國書法流變史,更是一部鮮活的家族奮斗史詩,無聲地詮釋著“家和萬事興”的內涵。那深色磚石間躍動的,是筆墨的傳承,更是申氏一族數代人的勤勉、智慧與對“和”之境界的不懈追求,是“千載史傳,流光舒錦繡;百和靈動,煥彩蔚清平”的生動寫照。
隨后,我們步入“百和院”里的懷恩院,一條“福壽路”直通其門。三步祥云階上,3孔窯洞古樸雄渾,氣勢內斂。墻面圖文磚雕精巧,東墻上“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儒家文化,與西墻上的“梅、蘭、竹、菊”磚雕交相輝映;照壁上鶴鹿福壽的磚雕,院中心蓮花石刻,窯頂祥云麒麟圖,遙相呼應,渾然一體,形成獨特的文化氛圍,“窯幽院雅騰龍鳳,德厚積博出孝賢”的意境油然而生。院角石榴如火初綻,壁下青瓷桌椅靜置,古雅怡人。院內紋飾汲取敦煌神韻,抬首仰望,四方天光澄澈如洗。
東窯之內,“母親語錄”尤為撼動心魄:“磚頭瓦片都有用,不要小看人”“忍字要比饒字高”……字字句句,樸實無華卻飽含生活真諦,無聲印證著“一代好夫人,三代好后人”的古老箴言。正是這浸潤煙火氣的家教箴言,如涓涓細流,滋養著申氏家族“崇德、求學、勵志、修身、勤儉、敬業、睦鄰”的精神血脈。
(二)
步出懷恩院,移景百和廣場。東墻內,一株高大楸樹亭亭如蓋,其旁高3米、重6噸的“中華魂”巨石巍然矗立,是“百和院”的鎮宅之寶。右側“平安墻”匠心獨具,以“瓶”狀鏤空造型環抱慈祥菩薩坐像,中間花瓶門寓“出入平安”,上青下藍中間白墻,寓意“天地之間,清白做人”。東南一隅,“龍鳳亭”翼然水上,紅鱗錦鯉悠游其間;亭南翠竹猗猗,柿樹婆娑,綠意迤邐至西院。園中元寶池巧奪天工,中央蓮花臺上白玉蓮花宛若輕舟,3只金蟾蜍蜍噴水,空中天壺飛瀑傾瀉。北墻之上,15米長的“訓言壁”鐫刻著申氏祖訓、治家格言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成為族人聆聽家風的課堂,西側牡丹閣既是待客雅軒,亦是領略中式文化精粹的雅集之所。
穿過南側方門圓拱的幽靜走廊,便至忠孝園。地面“如意”造型與嵌有“忠”“孝”大字的地磚相映成趣。東墻一面碩大的“孝”字照壁,赫然醒目。北側西廳乃“孝”文化主題休息區,內設《新二十四孝》展覽,精選古今孝親典范,詮釋“行孝尊親,天之經,地之義,人之本”的至理。空間布局處處昭示著“忠孝傳家”的庭訓內核。西院會客室內,書畫盈壁,茶香氤氳,庭院中無處不在的文化氣息,愈加深沉地浸潤心田。
由西門而出,北墻“忠”字照壁與門楣上“忠孝園”3個大字遙相呼應,完美詮釋了大門兩側“出院獻忠壯志建偉業,回家盡孝懿行傳子孫”的處世大道。若反向由西門入,則先感“忠”之大義凜然,再悟“孝”之溫情脈脈,又是一番別樣的心靈洗禮。
(三)
步出主院南眺,中條山脈蒼茫巍峨。順路而上,西側是精心耕作的“耕種園”,果蔬成畦,品種眾多,生機盎然;北上“養殖院”內,雞、鴨、鵝與美洲雁、珍珠雞、孔雀等和睦共處,讓孩子認識動植物,了解農作物的生長過程,體驗勞動樂趣,知道糧食來之不易,懂得珍惜,正是耕讀傳家的當代實踐。十二生肖石柱環繞其間,漫步其中,田園生活的本真樂趣撲面而來。
從西小門而入,來到“忍耐壁”前,忍、耐是一種修養,一種境界,一種思維方法,一種處事態度。聯廊分東廊、西廊。西廊7間,東廊5間,懸掛有聯家、墨家的精品之作。其中,磚刻聯6副,石刻聯7副,木刻聯28副。步入其間,仿佛走進了楹聯、書法的殿堂,處處閃耀著文化的光影,給人們視覺的美感、精神的享受、心靈的升華,真乃是“毓秀鐘靈,萬紫千紅皆入畫。標新立異,十方百態自成詩”。
穿園行至“醒悟院”,磨盤鋪就的臺階上,“六度沙彌”造像沉靜佇立,引人駐足沉思,仿佛一場無聲的心靈修行。步出聯廊,便入“花果園”,葡萄藤蔓攀緣滿架,葫蘆垂懸,獼猴桃與“八月炸”的青果點綴其間,不知不覺已行至窯洞之巔。
立于窯頂寬闊露臺,憑欄再眺中條山,層巒疊嶂盡收眼底。俯瞰“百和院”全景,設計獨特,院園錯落,古香古色又融匯現代;東側林果園,桑、桃、杏、棗、栗、柿果香四溢;沿路“禪”“道”“勤”“儉”“德”等石刻箴言,警醒世人;亭臺廊閣、壁池廳堂、聯墨景點,共同鑄就了布局之美、建筑之美、環境之美、人文之美。緩步下坡,外壁巨幅“百和壁”在夕照余暉中流光溢彩,為這場浸潤心靈的文化之旅,畫上了一個圓滿悠長的句號。
(四)
絳縣申家“百和院”,以一份坦蕩的“露”,打破了傳統的“藏”——它袒露的是百“和”歸一的文化胸襟與氣度,袒露的是忠孝傳家的錚錚鐵骨,更袒露的是尋常磚石瓦礫間深蘊的家族底氣與從容。從王羲之的千古墨韻到申氏后人的質樸筆跡,從母親墻上那浸潤煙火氣的俗語箴言到“中華魂”巨石的莊嚴宣示,從訓言壁上的諄諄教誨到忠孝園中的頂天立地,這座庭院早已超越了“精修”的物理形態,升華為一個鮮活而獨特的文化容器與精神道場:它讓淳厚家風擁有了可觸摸的溫度,讓家教傳承找到了詩意的空間,讓家國情懷在青磚黛瓦間完成了深沉的交融。
申家“百和院”,這座古韻盎然又巧妙融合現代氣息的文化大院,如同一部無聲的典籍,靜待著人們前來探其幽微、觀其氣象、修其心學,感受那份人文光華……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